摘 要:為了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使民眾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我國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本文對如何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方針,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展示宣傳系列活動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宣傳;社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
1 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方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依賴民間土壤自然生存、傳承下來的。我國政府自2005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向民眾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為了加強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民間文藝,各地積極落實非遺保護的政策方針、文件精神,精心組織本地的非遺展示活動,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青少年人才培養,積極探索創新方式增強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后勁和活力。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加速非遺保護步伐,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動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全面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工作者要不懈努力,挖掘整理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認真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評選、“非遺進校園”等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和保護體系,為當地今后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發展提供了保障。
2 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展示宣傳系列活動
2.1 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展示宣傳活動
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6年9月,國務院批復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遺產日是一個純文化的主題日,所有活動都應是公益活動。全國各地利用遺產日開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展示宣傳活動?;顒訁R聚當地非遺精品,展示非遺文化成果,宣傳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非遺保護意識,加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展示宣傳活動既是對一段時期以來非遺保護豐富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積極探索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有效措施。如:云南省“2016年文化遺產日”舉辦了“工匠精神·手工造——中國(昆明)官渡第六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這次聯展是云南省、市、區聯合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的公益項目,是云南省唯一面向省內外的全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會品牌。展覽既有來自云南省的“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天寶齋制墨”、“龍獅彩扎”“會澤縣斑銅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還有來自寧夏的葫蘆刻畫、新疆的民族刺繡、貴州的呢哨、陜西的鳳翔泥塑和西秦刺繡等15個省、市、自治區的88個國家級、省級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展?;顒觾热葚S富、時間跨度大、參與組織者眾多、豐富多彩,亮點突出,讓市民零距離感受傳統藝術魅力,拉近了文化遺產、傳統藝人與市民的距離,也為傳統藝術的發揚光大搭建了平臺。
2.2 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
可以在當地舉辦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動員全市廣大攝影工作者、非遺保護從業人員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群眾,積極選送轄區內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制作、表演、展示的技藝、流程、場景或相關實物、工具等為拍攝對象的攝影作品在當地巡展。同時,當地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宣傳氛圍,在城區主街道、社區、景點、村落等,通過LED電子屏、宣傳墻、海報、橫幅、展板、新媒體等形式,對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宣傳、解讀,進一步提升和擴大宣傳活動的影響力和范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激發市民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去。
2.3 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專場展演活動
為了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啟民間文藝的新體驗,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種植在未成年人心中,繼而實現保護、傳承和發展。各地以傳承中華文脈,弘揚優秀民間文藝為主線,以豐富的展示宣傳活動為載體,并積極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將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培養了學生非遺傳承的興趣和技能,掀起未成年人傳承傳統文化熱潮。以展演和展示兩種形式,組織當地國家級、省級、市級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項目參加展演。活動中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先后登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項目表演,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項目的文化淵源?,F場開展的“小小非遺傳承人”體驗式活動,互動體驗式活動讓非遺文化深入學生的心,讓他們了解、看懂乃至喜愛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回歸民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里傳承發展。
2.4 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游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各市各縣區都有不同類別的特色文化產品。打造具有當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創意元素的文旅產品,延伸了文旅產業鏈條,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社會價值。在更高平臺、更大市場展示當地文化元素,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的有效轉化。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后,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并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此外,還可以開展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游專線”,讓游客體驗傳統的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2.5 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梢酝ㄟ^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依托這些場地開展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尤其要注意抓住節假日、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通過將開展的各類非遺活動通過數字化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宣傳報道,讓非遺資源能在第一時間走進公眾眼球。通過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非遺在我家”、“我和傳承人”等征文活動等需要與公眾進行互動的線上活動,鼓勵公眾親自參與活動,激發他們的熱情,既能獲取非遺信息,達到資源的優勢互補,也能加強參與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和保護意識。
3 結語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孫霞飛.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宣傳[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2]王小曼.文化館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作用[J].神州民俗,2015(11):25-27.
[3]鄒寧寧.談談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蘭臺世界,2015(35):130-131.
[4]呂竑海.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推廣[J].大眾文藝,2018(14).
作者簡介
蘇琳,館員,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文化館,發表論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