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題是增強學生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的重要題型之一。本文從其重要教學意義入手,著重探討了低年級學生常見的應用題解題錯誤及其相應的優化對策分析,以此更好地推動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應用題;常見錯誤;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9-0069-02
引言
在當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常見錯誤類型較為多樣,這也反映了低年級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之處。教師以此作為切入點,通過分析常見錯誤,總結優化對策來更好地消除小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
一、增強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也提出了更高、更深遠的教學目標。相較于“唯分數論”的傳統應試教育思維而言,新課改形勢背景下更加注重對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模式逐步完善的啟蒙教育時期。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更是承載著培養學生科學思維邏輯的重要教學任務。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之一,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數學思維、建立高效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但就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而言,應用題教學已成為重難點所在。學生極容易在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甚至重復同類型的錯誤。為了更好地增強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應從應用題型入手,切實解決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難題,讓學生不再懼怕應用題型,真正推動應用題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中低年級學生常見錯誤分析與對策
1.審題不嚴謹,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較弱
應用題實質上依托于客觀現實的情境和場景,從中抽象出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關的數學模型,因此應用題便兼具了現實和抽象的綜合性特征,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同時還對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有著相應的要求[1]。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而言,一方面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題情境較容易理解,但另一方面應用題的抽象邏輯思維又成了理解難點。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低年級學生較容易出現審題不嚴謹,較難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常見錯誤。例如,對于一些涉及加減乘除的復合應用題,學生可能會在審題過程中忽略了兩步或三步計算,進而錯過了對有效信息的提取,導致解題出現偏差和錯誤。
為了解決審題不嚴謹的常見錯誤,教師首先需要加強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在認真仔細閱讀題面,尤其是針對極容易混淆的事物名稱或數量單位等,都需要加強審題。其次,在認真審題的基礎上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迅速抓住題干和題眼,通過審題、分析、計算和檢驗等步驟進行反復思維訓練。例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在讀題訓練時,可以讓他們把問題中的“一共”或“比……多(少)”圈起來。然后使學生明確求“一共”用加法,求“比多少”用減法。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在解題時會大大地降低錯誤出現的概率。另外,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其語言理解能力還未發展完善,因此在審題過程和概念理解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甚至無法了解真正的題意。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結合生活化場景,將數學模型直接引入現實生活之中,通過學生極為熟悉的事物增強熟悉感,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
2.數量關系不明,基礎知識薄弱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應用題的解題過程實質上也是數學關系求解的過程。應用題是通過情景描述和情節設計來傳遞數量關系的表述,而數量關系是指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通常表現為部分與整體、兩數比較等關系層面[2]。學生需通過已知條件的設定來解決數學問題,由此分析和解決其中隱藏的數量關系。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常會犯數量關系不明的錯誤。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學生自身的數學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對于數量關系的理解存在障礙。例如,應用題已知部分數為不等量時,最終可能是需要求解部分量和總量之間的和差關系。如“大象第一天吃了3根香蕉,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吃了5根香蕉,請問大象兩天共吃了多少根香蕉?”低年級學生較難理解其中的和、差數量關系,以至于在求解總量時容易出現理解障礙。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常見錯誤,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理解部分數之間的和差、積商、比較等常見數量關系。從根本而言,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學習和積累,了解運算規則及內在規律,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甚至是條件反射式的思維定式,但同時又需要避免思維的模式化和僅能從單一角度解決問題。另外,教師還可注重對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善于發現和挖掘應用題中隱含的內在關系,加強學生對應用題目的綜合分析和整體把握。例如“大象第一天吃了3根香蕉,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吃了5根香蕉”,其中“多吃了”便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題眼信息。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注意到了這一數量關系便能迅速厘清解題思路,抓住問題的本質。
3.馬虎計算,解題過程不規范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在啟蒙教育時期還處于感性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理性邏輯思維還處于發展過程之中。這極容易導致學生在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出現粗心和馬虎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于細節問題的感知。例如,在低年級數學應用題中常會出現的“除”和“除以”“米”和“分米”等區別。毫厘之差,失之千里,最終則會導致錯誤解題的結果。另外,解題過程的不規范也直接反映了學生知識體系的薄弱之處。
對于這類極易糾正的常見錯誤,教師需要有效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學習習慣,在審題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口、眼、手等寫作,如將題目讀出聲,加深印象,對于重點字眼進行及時標記,避免因馬虎審題而錯過了關鍵字眼。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練習時間進行思維訓練和口語表達,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應用題等圖畫或文字含義,在理解題面的基礎上闡釋自身的解題思路,層層遞進,更好地推動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綜合發展。
結語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逐步推進,其對于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應用題中低年級學生常見的錯誤探究便具有極為重要的長遠意義,這不僅能夠通過分析錯誤類型探究其內在成因,同時還能夠形成類型化的優化教學策略,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王連珊.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低年級學生常見錯誤分析及對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0):58.
潘桂娟.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對策[J].好家長,2019(25):142.
作者簡介:盧金葉(1980.8—),女,安徽宿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