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圍繞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展開討論,結合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情況,分析探討了大部分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比較缺乏的音樂節奏感,其導致了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和水平不高。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單純地教學生唱歌,并沒有著重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的能力。教師應該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釋放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在音樂中成長。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9-0089-02
引言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對音樂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只知道是唱歌,而且也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對音樂這門課程都抱著一種玩耍的態度,這當然就更不可能從這門課程當中領悟到音樂的真正含義。這種學習態度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學習音樂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水平,想要學好音樂就必須打好音樂基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為學生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
由于部分教師的音樂教學水平不高,而且沒有意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教師在音樂節奏感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不足,主要表現為四點:第一,教學過程比較隨意,不夠認真、嚴謹,缺乏清晰的教學計劃和目標;第二,音樂課經常被其他課程占用,很多時候學生無法正常上音樂課;第三,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音樂教師對教學缺乏積極性、責任感;第四,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語言過于復雜和學術化。
例如,在小學音樂蘇少版教材《口哨與小狗》中,它描繪了小主人吹著口哨和心愛的小狗在馬路上散步的情景。這首曲子的曲調輕松活潑、形象生動,非常容易理解,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使用學生聽不懂的語言,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無法吸收知識。教師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難以表達、比較深奧的問題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說出來,制訂一份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音樂教學方案,便于學生了解與掌握、加深記憶。只有采用能夠讓學生接受的方式才能夠讓他們用心學習音樂,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真正提高音樂的學習效率和音樂水平。
二、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學習興趣
部分學生是因為以前沒有深入地接觸音樂,所以缺乏節奏感;部分學生是因為先天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比較弱,所以一直沒有節奏感;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音樂節奏感可能是因為對音樂沒有足夠的興趣。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訓練,做到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缺乏的問題,幫助學生打下音樂基礎,彌補先天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找一首比較受學生歡迎且大家都會唱的歌曲。如《娃哈哈》,這首兒歌幾乎是家喻戶曉,每個人在童年都會唱,很多學生都會唱,因為這首歌朗朗上口,而且歌詞使用了比喻手法,將學生比喻成花朵,十分形象,歌詞里沒有生僻字,字面意思簡單易理解,非常適合學生進行音樂練習,這首歌還充滿著積極正面的意義,“笑容”“陽光”“愉快”這些詞語都是積極向上的。它的旋律也十分簡單、好記,非常適合小學生。這種歌曲就很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師可以借助一些這樣有趣簡單的歌謠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音樂節奏。
三、通過樂器幫助學生領悟節奏
樂器也是優秀音樂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在歌曲《映山紅》的中間部分有一段琵琶的演奏,這段琵琶的演奏可以說是這首歌曲的靈魂,整首歌曲的音樂節奏舒緩平穩,但琵琶的出現將這首歌提到了一個高亢、悠長和悲傷的境界。琵琶的清脆獨特、亮麗婉轉將我們帶進了紅色革命的世界,充分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紅軍的熱愛與期盼。這首歌曲也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對紅軍的認識與了解。讓他們從音樂中找到歷史的歸屬感。所以,樂器對于歌曲來說是很重要的。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樂器的使用,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到節奏點,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與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都起著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樂器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表達及創造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要竭盡全力發揮出樂器教學的作用,這不僅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必然需求,更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
小學生通常都喜歡節奏歡快的歌曲。基于此,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需要用樂器的歌曲來深入學習音樂知識。如小學音樂蘇少版教材《牧童短笛》,它的旋律和節奏的色彩因素濃厚,主要以清新流暢的節奏和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給人們展現出了牧童放牧、吹笛的情景。這首音樂作品還采用了傳統的民間舞蹈風格,體現了民族美。節奏旋律較為歡快,是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教師可以為學生演奏這首曲子,讓學生切實地感受樂器節奏的悠揚。
四、利用小游戲提高學生的音樂律動感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游戲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如果能夠將游戲與音樂相結合,那么一定能夠使小學生喜歡上音樂。音樂律動感,就是用一些簡單的動作來表示音樂,音樂律動的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2]。所以,教師應該把音樂節奏和比較簡單的肢體動作相結合,主要是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能夠具體讓學生感受的東西,并且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音樂律動元素,讓學生使用不同的肢體動作來體會其中的音樂內涵。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到具有音樂節奏的動作游戲當中。
以小學音樂蘇少版教材《拍皮球》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上皮球來上這一課,上課的時候一邊唱一邊拍,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來感受歌曲的節拍,在感受拍子的同時,把節奏感強的拍子用拍手或者是拍打桌子來代替,節奏感弱的拍子就可以用拍腿來表示。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律動游戲來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節奏感的變化,讓學生用身體或手部來表示音樂節拍變化,當音樂節拍變高時,學生可以用跺腳表示;音樂節拍變得更高時,學生可以邊拍手邊跺腳;當音樂節拍變低時,學生可以坐下來;當音樂節拍變得更低時,學生可以蹲下……通過這種親身感受的方式能夠使學生感受音樂節拍的高低起伏,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律動感。
結語
一直以來,音樂課程在我國都是一門不太受重視的課程,除音樂學校外,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做好相關的音樂教學指導。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注重音樂節奏的教學方式,教師可通過激發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興趣來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進行有效培養,針對學生節奏感方面的問題來開展音樂教學,教師必須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使學生能夠深入掌握音樂的節奏感,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黃昭蓉.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126-127.
汪文靜.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北方音樂,2018(19):231.
作者簡介:李妍(1985.12—),女,江蘇鹽城人,大專學歷,初級教師,從事小學音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