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藝術感知能力與表現能力的重要職責。在美術教育的開展中,鑒賞能力的培養是增強學生對美術的感受能力,發現與實踐美的重要形式。通過欣賞多樣化的美術作品與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通過美術鑒賞發現與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不斷發展。本文通過剖析高中美術鑒賞的有效策略,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9-0088-02
引言
美術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中美術鑒賞能力的培育,對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升藝術感受力、豐富學生的感官世界,促進學生美術能力的有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高中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育,應通過多元化的美術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與藝術形式的感受力與欣賞力,從而促進學生藝術鑒賞水平與美術表現力的不斷提升。
一、從生活入手,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能力
美術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高中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出發。美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發現美的能力,拉近學生與美術鑒賞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感受能力,從豐富的生活場景中汲取能量,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賦予美術作品以活力與情感,有效增強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促進其想象力與感受力的發展。教師應注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以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善于記錄的雙手將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想、所感記錄下來,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以現代畫家忻東旺的作品《早點》和徐維辛的作品《工棚》為例,這是高中美術鑒賞“人間生活”中的內容,兩幅作品都描述了人間生活的畫面,通過作品展示出了城郊農民工兄弟在工棚吃早點的景象,細致地刻畫了生動的人物表情、神態、外貌等,展現了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常見的生活場景出發,結合自己對市井生活的所見所感,體會作品中對平凡生活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所描繪和傳遞出的濃濃市井氣息,提高學生的感受力與鑒賞水平。
二、從多元入手,借助美術情境實踐美的理想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形式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著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試想,如果每節美術鑒賞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都大同小異,教師也只是提供美術作品,以觀察和分析的形式鑒賞,結合教材內容以說教的形式介紹,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對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與人文意義、美術作品創作的背景、美術鑒賞的價值和內涵都得不到深刻的體悟和感受,美術鑒賞課程的開展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因此,要在美術鑒賞中實踐美的理想,要求提升美術鑒賞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美術欣賞形式的多樣性,讓學生在充滿新鮮感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中增強對美術鑒賞的興趣,加強對美術鑒賞課程的感受和體驗,在美術欣賞中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以高中美術鑒賞“禮儀與教化”為例,本單元以禮儀與教學為切入點,通過欣賞從商朝到魏晉時期的優秀藝術作品,展示了中國古代、古印度、古埃及的古老文明遺跡,包含了對秦始皇兵馬俑、埃及金字塔的鑒賞,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秦始皇兵馬俑和金字塔的相關視頻、紀錄片、科教片、電影等在課上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加強對這些歷史文化遺跡的感受,以直觀的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對古代文明燦爛歷史的情感共鳴,從而促進學生美術鑒賞水平的提高。
三、從融合入手,提升美術鑒賞教學的豐富性
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音樂、舞蹈、美術、建筑、體育運動等各個領域,都包含著其獨有的藝術性。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不應是封閉獨立的,而應重視與各個領域的融合。高中美術鑒賞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更要通過美術鑒賞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并以美術為媒介,以多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藝術感受力的不斷提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可以與音樂、語文等多個學科進行融合,如美術鑒賞的開展,可以結合詩朗誦、音樂欣賞等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和感受優美的古詩詞和音樂作品,將美術鑒賞的內容與音樂和語文學科內容相聯系,深刻體會其內涵和意境,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對優秀藝術形式的感受和欣賞能力,促進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開展。
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本課引導學生通過對《韓熙載夜宴圖》進行欣賞,加強學生對中國畫的審美與感知能力,感受作品中傳統工筆畫表現人物的技法和特點,了解作品獨特的構圖,欣賞作品中人物的儀態、表情,感受通過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內涵。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學科的融合,在鑒賞時,播放琵琶曲,鑒賞和分析畫中的古詩詞,借此體會這幅作品所描繪的景象,感受這幅畫作所傳遞的韓熙載將心中的一腔苦楚寄托于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中的無奈,以美術鑒賞與音樂和語文學科的融合,豐富美術鑒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內涵、背景和創作動機的分析和探究,從而更好地體會美術作品的深意,發展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四、從背后入手,加強對美術作品內涵與背景探究
每一個優秀美術作品都是作者根據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人生閱歷與生平經歷有感而發創作的,當中都飽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與人生體驗,美術鑒賞教學不僅是欣賞與觀察,更是通過探究美術作品創作的背景和原因,深刻體會作者通過美術作品的創作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價值理念與人文精神,體會作者在獨特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與人生經歷中所感悟和表達的內涵。因此,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不應流于形式,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背后所展現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經歷、情感經歷等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幫助學生通過了解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受,這樣才能充分實現美術鑒賞課程開展的目標。
以《流民圖》為例,本課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欣賞,了解其背后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體會這幅作品所展現的愛國主義熱情與民族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熱愛之情,弘揚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念。在開展本課的鑒賞教學時,作品的欣賞應當充分地與探究這幅作品背后的背景與作者的人生經歷相結合,作者蔣兆和是20世紀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和人物畫大家。他出身貧寒,對勞苦大眾的生活非常了解,他筆下所創作的,都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場景??箲饡r期蔣兆和生活于淪陷區,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感,創作了其代表作品《流民圖》,在這幅作品中,作者借對苦難中的中國人民的描繪,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弘揚了自己對民族精神的贊頌,只有深入探究這幅作品的背景,才能充分了解這幅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內涵,體會其價值所在。
結語
總之,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開展,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結合多種形式,不斷豐富美術鑒賞教學,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的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氛圍,深入探究美術作品的背景、價值與內涵,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實踐美,實現以美術鑒賞教學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美術感受力與美術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李雅煊.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世娟(1984.4—),女,江蘇漣水人,美術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