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發行的《課程標準》,教學活動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讓學生親自感受數學的內涵。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是比較有難度的課程,而通過將數學應用在生活中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因此,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將抽象系統的數學簡化,利用具體的、真實的的事物幫助學生學習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年紀小好奇心旺盛,老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幫助學生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老師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中,在學生對數學知識不能很好理解時要及時給予幫助,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有意識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 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數學
數學是人們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而發明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出來,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簡單直接地讓學生理解數學的作用。老師要學會拋磚引玉,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脫離老師也能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問題,如何在日常生活里發現數學問題。學生只有對數學有一定的了解,產生了興趣才能有要自己去探索的意識,這樣才能夠培養好數學應用意識。舉例,在進行《數一數》的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討論自己出去玩耍時的所見所聞并數一數游樂園中的玩具有哪些。學生在欣賞游樂園美麗的風景時還可以輕松愉快的領略數學知識,有效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在講解《小小商店》這節內容時,老師可以在課下時間帶領學生前往附近的商場觀察,并且讓學生模擬商場工作程序去進行收款或付款。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記錄商品價格,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相互討論一起分析商品定價多少,怎么付錢最方便。像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教學內容,親身去體驗數學知識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了解數學的奧妙。
針對那些考試成績很優異,但是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出來只會死記硬背參加考試的學生,老師更應該注意幫助他們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比如說在學校舉行春游、秋游一類的外出游玩活動時老師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例如如何購買公園門票最為合理,每一位同學分攤下來應該交多少錢,一共有多少學生出游時,應該如何安排汽車接送等非常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再比如說在學習平均數相關的課程時,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這時候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將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列舉出來,一一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例如有一個湖泊的平均深度為1.5米,因為同學的身高為1.6米,那么這位學生在不會游泳的情況下進入這個湖泊會發生危險嗎?學生在學習完平均數的知識后,可以說這個湖泊里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是1.5米。因此可能有些地方的深甚至超過1.6米,所以這位學生并不能進入這個湖泊。
二、 在生活中交流學習數學
對于年紀較小的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老師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物品向學生講解教學內容。比如,在進行“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投影生活中常見的扇子、貝殼、書本等物品,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將幾何圖形投影上去,讓學生比較它們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最后再將實物撤下只留下幾何圖形,讓學生意識到剛才的實物就是幾何圖形的一種類型,直觀生動的給學生講解。還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幾何圖形都有哪些,加深印象。
在學習“測量”知識的時候,老師可以借助手邊工具來講解,教學生用測量工具來測量書本、凳子等東西的長度、寬度,讓學生明白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運用的。
在進行“除法”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以前學習的乘法,先復習如何用乘法計算出問題,再講解除法與乘法的關系,最后再直接學習用除法計算,通過實踐證明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三、 將數學與實踐結合在一起
日常生活里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思考、解決,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注意培養他們的探索意識,讓學生開闊眼界,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數學教學時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來激發學生探索意識。
(一) 創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思考
在學習數字知識后,詢問學生數字在生活的運用問題。假如你出去買東西,你該如何準備好錢呢,在買東西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突發事件,買完東西結賬時怎么付錢最方便等問題。這樣可以讓課本中死板的知識活躍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未知知識的欲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老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情感的進行學習,否則單純的腦力學習會很快讓學生感到疲憊。因此,創設情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生動直觀地了解問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舉例,在進行長方形、圓形等知識的學習之后,老師可以設置一個建造學校體育場圍欄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體育場,怎么建設用的材料最少,圍出來的面積最大。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數學知識用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還可以鍛煉組織能力。
(二) 及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教育學生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并不代表只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或者被動地了解數學應用知識,而是學生能夠主動提出或者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學習《分數》這一章節的內容時,首先要向學生講解關于12的內容,這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身邊所有的一些事物一分為二,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分割,有些學生喜歡分為正方形長方形,而有些學生則喜歡利用圓形來分割。甚至有些學生并不進行分割,只將物體的一半進行上色來將這個事物區分開。在學生進行完自己的分割任務后,老師就可以引入12這個概念,幫助學生非常輕松地理解分數的問題。在學習完12這個分數后,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入13、14等的概念,并且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這個概念,同樣可以通過分割或者畫圖等方式進行區分,從根本上認識分數的真正含義。
在思考帳篷中所住人數的問題時,因為學生只知道搭帳篷的是三個人,其他問題并不了解,很難去判斷究竟有多少人住在帳篷里。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換一個思考角度,既然看不到具體人數那就去算一算進餐時用了多少份餐具,這樣通過計算餐具很容易就推導出帳篷里住的人數。引導學生學會轉換思考方向,打開思維模式從多角度理解問題。
(三) 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思考數學
數學是人們為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而發明的,尤其是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更是與實際問題結合得相當緊密。絕大多數問題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出來,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數學,簡單直接地讓學生理解數學的作用。老師要學會拋磚引玉,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脫離老師也能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問題,如何在日常生活里發現數學問題:
假設班級里的同學排成一隊去操場做活動,從前往后數小蘭是第8個學生,從后往前數小蘭是第7個學生,那么這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學生呢?再比如,你出去買了一箱橘子共9千克,已經每千克兩元錢,一共需要多少錢呢?你交給營業員30元錢,她需要找回多少錢給你?假如小月有兩雙鞋子和兩套裙子,她可以怎么搭配呢。這個問題就是每天學生日常生活里會遇到的,而且學生也非常樂于計算這樣的問題,他們可以通過運用學習的知識解決自己穿衣服的問題。假如你是課本編寫作者你會如何編寫呢?什么樣的問題你會選擇放在書里等問題。老師要把學生的思維方式打開,讓學生可以親自感受到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逼迫學習,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四、 創建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多多思考
老師要正確認識教學意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建設一個和諧生動的課堂。老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理解相信學生,千萬不可以過分打擊學生的自信,要多多和學生一起交流談話,理解學生的內心。老師要用溫和的話語多多鼓勵學生,例如,當學生提出自己觀點時可以說“老師覺得你這個想法很有創意”,當回答問題時學生有錯誤的時候要及時指正并給予鼓勵。在每節課結束后老師經常說:“有不理解的同學課后可以再去問我?!钡矣X得詢問學生的心理體會或者有沒有什么別的想法或許更為恰當。
創建和諧課堂里是要讓學生樂意主動去和老師、同學交流,老師從不同角度入手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低年級不懂事的學生,老師也要給予充分的包容和鼓勵。
在教學的時候,老師要能夠從課堂熟悉的教學環境入手,利用身邊熟悉的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分類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同學對教室里的東西進行分類,桌子、凳子分為一類,黑板、板擦、粉筆分為一類,大家排隊上操的時候女生為一隊男生為一隊等等。這樣將課本知識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直觀地講解了分類的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只要仔細觀察、認真準備一定可以更好的將日常生活經驗和數學教學結合在一起。老師要積極的將生活中的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具體的情境來幫助學生進入課堂,鼓勵學生多多思考,學會利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老師要引導學生經常在實際生活中采用數學的方式,解決生活問題,增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幫助學生真正擁有數學應用意識。
參考文獻:
[1]林永楷.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的教學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5.
[2]曾慶可.淺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3]許文勝,黃桔紅.談數學應用意識的強化與應用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簡介:黃秀桃,一級教師,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隆教畬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