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方式和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在教學中引入課外閱讀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又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同時對于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十分有益。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探討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閱讀能力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準。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之上,因此,開展課外閱讀十分必要。一般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所選擇的課外閱讀材料大多故事性較強,可充分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積累詞匯,鍛煉閱讀速度,在閱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升自身文學素養。良好的閱讀能力也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 增強學生的自制力
小學階段學生普遍頑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平時課堂上三心二意,不注意聽講,不會主動學習,心思不在學習上。教師可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外讀本較課本而言,更為多樣化,學生除了閱讀必讀讀物以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閱讀,這樣可以讓學生由閱讀產生興趣,再由興趣愛上學習語文。并且閱讀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注能力,可有效改善學生自控力不足的現象。
(二) 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課堂設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循序漸進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小學階段,教學內容都比較基礎,并沒有對閱讀能力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但在考試當中卻有大量的閱讀題目,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量上有一定的培養,在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真諦。教師培養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習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文學素養。
(三)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學生寫作水平的如何依賴于閱讀能力的高低。小學語文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目前教學現狀來看,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一般化,寫作內容沒有創新,詞匯十分匱乏。想表達的內容很難體現在紙面上,寫作素材的積累很少,大都亟待提高。因此,教師要自我學習,改良借鑒已有的課外閱讀模式,帶領學生閱讀,進而推動寫作水平的提高。在小學語文方面的課外閱讀,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豐富文學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寫作方面的相關知識。通過高質量的課外閱讀的鍛煉,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語文語感,開拓新的學習思維,逐漸提升學生的閱歷,進而使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在學生閱讀過后,教師要輔助總結,將材料中的修辭手法,精美詞匯幫助學生消化,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二、 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
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要充分契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先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符合自身愛好的書,閱讀是為了讓學生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不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失去樂趣,把閱讀當做一種任務完成。要讓學生能通過閱讀融入作者描繪的世界里去,從而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中低年級的同學可以選讀經典童話故事或古希臘寓言等等;高年級同學可讀些前沿科技讀物、散文、大家名篇,像《水滸傳》《封神榜》《上下五千年》《格列夫游記》等等。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課外閱讀的相關信息,將課內知識與課外閱讀融會貫通。如課堂上學習某個作品的選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全集進行閱讀,然后組織朗誦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閱讀的收獲,增強自信心。使學生在課上課下都有收獲,多方面獲取知識,有利于文學素養的養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際的課外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才能夠讓學生切實地認識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幫助,閱讀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大量課外閱讀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漸喜歡上自主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實踐活動中,同學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為充分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教師應引導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收獲成果的舞臺,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可舉辦多種形式的競賽。如舉辦班級內的講故事競賽,評選“小故事家”;開展古詩文背誦比賽,評選“背詩新星”;舉辦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評選優秀讀書小組等。以小組或者班級為單位召開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把自己選擇的閱讀材料介紹給同學,還可復述或背誦部分喜愛的篇章。更推薦學生把讀書的收獲和理解用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如:舞蹈、歌曲、相聲、小品、情景劇等。再如:班級內設置閱讀角,讓學生們從家里帶來自己的書籍,這樣班級里就有一個小型藏書館,同學們既學會了分享,又可以閱讀到更多的書籍,如此一來,即能夠做到環保再利用也可以讓學生們在閱讀中收獲,一舉多得;也可以每兩周或者每個月舉辦一次閱讀分享會舉行閱讀會,師生共同參與,分享自己的書籍,探討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收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做好讀書筆記,以讀促寫,學生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讀書要有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越。為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將出色的讀書筆記在班級內展覽,讓學生們進行評選,對大家一致好評的同學予以表彰和鼓勵。更高年級學生可根據自身愛好和新的想法制作手抄報,內容可以豐富多樣,可以是讀后感,名家介紹,背景故事。班級內可以開展讀后感主題班會,讓學生拿出自己做的讀后感筆記進行多媒體展示,老師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勵,同學也可以對此發表自己的讀后感,同學們分享交流促進學生的閱讀動力,同時這樣可以使學生獲得認同感,只有被認同了才會再接再厲。一切做法都是希望學生們真正發自內心地愛上閱讀,把閱讀當做一種良好的學習手段,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習,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穩步提高了。教師在學校起到引導作用,家長也要起到監督作用。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子女提供條件閱讀的同時也要做出表率作用,業余時間也拿起書本,在家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子女受到感染,在家庭內可以采取閱讀積分制,讀完一定的數目就能夠獲得一定的積分,積分可以換取電腦、手機等玩耍時長等。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外閱讀長期平穩的進行,杜絕半途而廢。
三、 結束語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習階段,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層面也要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讓學生養成愛好閱讀、自主閱讀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礎打牢,未來的學習才有保障。在這個階段,學生開始接觸系統性的教育,自我認知能力才剛剛形成,教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更科學地制訂教學方案,更注重課外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幫助,將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實際的教學進行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輔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有計劃地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及時和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
參考文獻:
[1]靳天剛.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8(21):101.
[2]朱曉潔.漫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動”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9(5):102-103.
[3]馬秀珍.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45):26.
作者簡介:
閆冬梅,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德惠市菜園子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