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希妍
【摘? ?要】?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學科核心素養也相繼凝練確定。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重中之重。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引入生活時政”“探究生活情境”“分析生活案例”“拓寬生活實踐”四個角度來優化學生探究學習方式,探索學生道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學科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生活;學習方式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提出了學生必須具備的六大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以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參照,著重強調了要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素養。那么初中道法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學科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需要依靠老師的“教”,更需要學生在實際的“學”中間優化學習方式來進行培養。以下是筆者結合初中道法學科的實際教學經驗,重點從基于生活來優化探究學習的角度,來進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探索。
一、引入生活時政,加強學生政治認同
在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就是要培養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貫徹對于生活時政熱點的探究,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國家社會大事,對于國家和社會生活提高認識,更好地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課的教學時,運用2018年底“DG辱華”事件進行課堂教學的展開,通過讓學生探究“DG辱華”事件產生的不良影響以及探究應該如何,來讓學生感受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繼而通過現實生活中“藝人、商家以及廣大民眾選擇抵制‘DG大秀,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樣的素材和鏡頭,來激發學生的國家榮辱感和責任感,引導學生踐行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學生政治認同。另外,除了課堂素材的選取外,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人民日報”的公眾號等讓學生進行課余的瀏覽和關注,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幾分鐘固定的新聞熱點播報與點評,在日常播報點評中增加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從熱點中更好地提高和加強政治認同。
二、探究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使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增強的青春時期。青春期的孩子,對于是非觀念有著自己的一套觀點和看法,不太喜歡別人對其進行說教或者強硬的灌輸。所以對于初中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引導,要特別注意避免簡單粗暴、態度強勢的滿堂灌。通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體驗探究,自己得出正確的價值觀,更有利于他們接受,真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例如2018年10月發生了“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由此利用道法課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熱點的探究,通過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情境事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從不同的角色如司機、女乘客、其他乘客角度來分析這起事件發生的多方原因;從事件中失去生命的人、這些人的家人朋友、社會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事件造成的影響;從情緒、法律、規則、責任等不同角度去探究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做。在這節課中,學生是探究的主體,老師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引導和點撥。一節課的時間里,既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也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這起事件以及理性對待生活矛盾。通過對于生活情境的探究,提升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對于生活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三、分析生活案例,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思想政治學科培養法治意識,就是要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法律模塊占據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在八年級下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整本書都是法律專冊,由此可見在初中道法教學中,法治意識的培養可謂是非常重要的。
部編版初中道法教材中的法律部分內容相對比較嚴謹,簡單的傳授式教學,學生被動的學習不僅不利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而且還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因此,要將嚴謹的法律知識和條文進行趣味化和生活化,在教學中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特別是一些比較出名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的展開,讓學生在生活案例中進行探究。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義務》一框內容時,其中介紹了“依法納稅”的基本義務。在這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上,選用“范冰冰逃稅”事件作為素材案例進行展開,讓學生探究范冰冰逃稅所帶來的不同角度的影響,從而讓學生了解到依法納稅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同時,通過“范冰冰”原來為著名演員藝人的身份,讓學生感受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個人都應該要遵守法律法規,從而讓學生真正培養法治意識,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另外,在展示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等形式進行探究,讓學生進入角色,模擬演練,在體驗和演練中探究出法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四、拓寬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擔當,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公共參與,就要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樂于為人民服務,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履行義務。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公共參與一定不能只停留于課堂上的知識理論的傳授,而應該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真正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服務社會》一框的內容時,除了課堂上選用豐富的生活素材如《感動中國》節目來對學生進行奉獻和服務社會的引導外,在課堂拓展部分,還利用課后的時間與所在學校的志愿文化相結合,帶領學生走進學校附近的社區進行社區志愿服務,讓同學們真正在志愿服務的行動中奉獻愛心、服務社會,體驗到社會參與的成就感,真正自覺自愿地投身公共參與中去,提升自己的素養。
另外,除了在真正的社會實踐和服務中通過收獲成就感來提升公共參與素養,讓學生更愿意去參與外,還可以通過一系列對于社會問題的實地調查和采訪、分析與提建議等方式來進行公共參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例如在講環境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于所在地區冬季霧霾問題進行調查,通過調查主要源頭等來共同協商討論緩解的方法,最后形成調查報告,鼓勵學生反饋給當地的政府或者網上建議平臺。這樣的社會調查能夠讓學生更加貼近生活,學以致用,不是遠遠脫離課本的簡單的喊喊口號、嘴巴上說說做法,而是將道法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是立竿見影、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筆者在此只是結合教學實踐從基于生活優化探究學習的角度來探索提高學生道法學科素養的策略和途徑。學生道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還需要多元化的探索和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羅亞萍.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習得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21):40-41.
[2]宮東梅.淺析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3):27-29.
[3]顧梅.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四種策略[J].廣西教育,2017, (2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