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教師自覺地將精心備課上升成為自己教育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備課培育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關注備課的共性和個性,改變備課要求和形式的“千篇一律”,改變備課的評價和研修方式。認真備課的核心素養是對孩子的熱愛,對職業的自覺努力。
關鍵詞:手寫教案;集體備課;個性備課;研評
一、 問題緣起
學校在教師處征集教育教學金點子,涉及我們教研一線的,一并匯總給了我。細細閱讀,有一條關于語文備課的意見吸引了我的注意:該老師認為把備課紙質稿打印出來,是對紙張的極大浪費,完全沒有必要。而這樣的聲音自從學校實施電子備課后,已經不止聽到一次了。甚至當我們去檢查教案的時候,拿到的還是冒著熱氣的,很顯然,是剛打印出來的嶄新教案,上面一塵不染,毫無與課堂如影隨形的痕跡。
這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備課不等于寫教案,但教案卻是備課最顯性的成果表達。一個教師進課堂,需不需要帶教案?在工作繁忙的時下,是不是能做到每課執教前都再次細細研讀電腦上的電子教案?有多少老師的備課和上課是脫節的?為什么想要為老師們減負的集體備課,最后減負到老師們覺得教案打印出來都是多余的?教師的備課究竟該何去何從?
二、 直擊現象
曾幾何時,學校提倡手寫教案,但總是能看到有老師在開會的時候,拿著一本教案集和備課本奮筆疾書。教師勤勤懇懇地抄寫課時教案,備課重“抄”輕“思”現象嚴重。老師們意見也很大,總覺得這樣的抄寫費時費力,反而占用了去查詢整合提升教材優質資源的時間。
于是,經過研討,從2016年開始,學校在語文學科實行了集體備課,三校區聯動,由45歲以下骨干教師和擅長電腦主動愿意承擔的45周歲以上老師組成備課組,教齡三年以內老師的備課請年級組長親自把關審核,由集團總組長分配任務進行整冊備課。除了常規教案基本步驟,詳細教學設計(點明課件操作步驟),還要求有教材解讀,課外閱讀鏈接,背景資料、板書,每課精品作業設計等。因為是電子備課,設計中,建議可以參考各種教學設計和資源,注重優質資源整合,但也能融入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教案設計注重質量,要求有認真的思考和精心的設計,切忌原封不動的拿來主義和不動腦筋的無效整合等問題。學校將對電子備課的質量進行點對點的跟蹤調研。教研組長整合以后,牽頭發送給組內老師,由組長分配,備課老師兩兩對查教案。開學后,各教研組學科活動時間,再召開研討會議,教研組對電子備課教案進行討論修訂。定稿修改后,教案、課件由集團教研組長上傳三校區FTP“集體備課”文件夾中,每個老師下載,自己打印教案。封面由學校提供電子稿,下載一起裝訂。
電子智慧備課的要求很縝密,出發點也是好的,老師們不用再埋頭于抄寫教案,節省的時間可以用來精心鉆研自己要準備的那一個單元,精心設計配套的閱讀資料、錯題集、精編作業設計,然后進行共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應該是增效的。教學研究中心進行了認真檢查,對于直接下載的備課現象也進行了批評和提醒。但隨著電子智慧備課的延續,新的問題又出來了。一是全校幾百個老師,每學期的備課都要上百度搜索備課的原創性和優質整合,工作量是巨大的;二是2016年到2018年,幾年下來,老師們會傳承前一個教研組的備課資源,于是就有了直接沿用上幾屆的備課,稍做改動或者只字未改的現象。意味著檢查教案還要拿出前兩屆的教案逐個去校對,這不只是時間和精力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激發起來,就算是摒棄電子備課,回到手寫教案的老路,也總是會有老師對備課懈怠應付。
三、 解惑支招
懈怠應付的原因,可能是學校繁雜的事物,各類活動應接不暇;可能是每天似陀螺一樣的教育生活,產生了些許職業倦怠;可能也存在著一些教師,確實沒把備課當回事;可能在網絡這種便捷方式的誘惑下,認認真真地去鉆研教材、真正地去設計好每一堂課等備課的基本要求,實在很難讓教師去遵守和堅持,導致把網絡的、他人的備課變為己用成為很多教師的習慣。對一些教師而言,備課只是一項表面尚且存在,實則已被拋開的工作。
鉛華散盡始歸真。怎樣讓教師自覺地將精心備課上升成為自己教育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將備課培育成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通過檢查教案等簡單的管理方式,讓教師停留在應付檢查,應付完成任務?
(一) 海納百川:真備課源“心”自久遠
這個學期,我們又對備課改革有了新的思考。首先要關注的是備課的共性和個性,要改變的是備課要求和形式的“千篇一律”。因為使用了集體備課,上至即將退休的老年教師,下到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備課的要求變得統一,從執教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用具、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每一次教學設計,都得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備課,缺一不可,這樣同一的標準應該有所改變;對不同層面的教師,備課上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風格可以選擇多樣的備課形式……打破千篇一律,才能激發教師備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于是,在201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的教師會上,教學研究中心特別提到了教師備課的問題,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規則。對待備課采取什么態度是衡量教師思想覺悟、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的重要尺度。擲地有聲。
教學研究中心又通過教研組長、老中青教師代表座談,從各個層面傾聽大家對備課改革的意見和建議。2018學年第二學期,教師的備課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現象,老師們也有了自己個性化的選擇:
可以是細節型備課。教齡五年內的年輕教師,備課細致到每一個教學環節,詳細的教材解讀、背景資料、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每課時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含教學語言)、課外閱讀鏈接、板書設計,每課精品作業設計、教學反思……這樣細節化的備課,對年輕老師是一種專業成長的磨礪。
可以是批閱式備課。需要共享集體備課教案的老師,學校匯編成冊,印發給相關老師,每頁都有留白,要求老師認真進行研讀,并結合自己的風格和本班學生實際,在各個教學環節和細節處融入自己的思考,像批改作文的旁批、眉批一樣,批注在打印出來的教案上,以便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付諸實施,這樣,才能學會處理好“拿來”與“揚棄”的關系,處理好“博采眾長”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可以是反思式備課。對于經常執教校、區、市級公開課、觀摩課和區級以上名師工作室的老師,鉆研教材和備課的能力毋庸置疑,對這一類老師的備課要求可以更開放,鼓勵和鞭策他們進行反思式備課,堅持寫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二) 寧靜致遠:真備課為“評”而徘徊
那么備課怎樣評價?備課的評價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從扎實有效、講究實用等教師能接受的方法,解決備課評價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我們推出了學期末“最美備課”評比活動,以評代查。誰是評委?評委可以是同年級組的老師,因為每個共享電子備課教案的后面都有編寫者的姓名,由組內老師無記名評選電子備課的質量,依據就是對自己的教學有否幫助?使用度情況如何;評委可以是教師自己,老師可以毛遂自薦,自報“最美備課”。無論是電子稿還是手寫稿,只要是有底氣亮出自己精心設計的原創備課,有特色可推廣的備課經驗……都能入選;評委可以是學生,一學期期末,課堂“我最喜歡×××老師的課”評選活動脫穎而出的老師,最美備課當之無愧,因為他們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從學生出發,真正站在學生角度來組織課堂……
(三) 心物相通:真備課隨“研”以融合
新學期就要到了,在其他學科延續個性化自選備課的繼續上,我們將借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于2019學年新學期全面推行的契機,讓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有全面思考和解讀新教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語文備課將回歸教師自主研讀、自主設計、自主創新的“個體獨立精備,集體資源共享”模式,但備課呈現形式依然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同時,加強研修。一是利用“同課異構”的形式,階段性開展集體備課研討活動。老師們對同一篇課文進行不同的設計、演繹,然后一起交流、碰撞,形成更為豐富的思想火花。教材處理的不同方式、重難點突破的不同方法、課堂組織的不同形式等,這些基于相同內容上的不同架構,能反哺老師們更準確把握課標和新教材。
二是定期開展“備課、說課”二位一體教學設計活動。說課有助于將備課轉化為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明晰學生所要實現的目標,增強教學設計的指向性(如怎樣進行情境創設、怎樣表述設計意圖、怎樣提出問題以及效果預設等環節的準備),注重教育教學理念的滲透,明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等。
三是考檢結合,創新備課評價方式。為引導教師自覺地將精心備課上升成為自己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備課的評價方式,2019學年第一學期始,學校對教師備課進行改革,對備課的要求和評價方式進行進一步規范和創新。備課筆記每學期抽查一次,即興備課活動每學期舉行2-3次。即興備課時,教師不帶任何資料,備課內容統一下發。考查內容為本學期已上過的教材內容中任抽一課進行現場備課。由學校聘請校內外行家對教案設計進行評價打分,每次分數累積,對排名特別靠后或者教學設計中存在比較嚴重問題的老師,將加強教學隨檢和業務培訓。教師的考查分數只發送給教師本人,不對其他人公開。
四、 后記
前不久,紹興“越語文”陳列館的參觀很是促動我校年輕老師。浙江省特級教師董建奮校長從教三十年多年的教案集就在這里展出。這泛黃的一本本一絲不茍的教案,粘貼在語文書上,述說著一個老師應該有的堅守。于是,萌生了學期結束前,想邀請董校長為老師們做一個報告,不講備課技巧,講講她從教三十余年一直堅守教學一線,從未離開課堂,離開學生;講講校長工作再忙,她的教學一直一絲不茍,從不缺課;更難能開貴的是,到61歲退休,接手每一屆學生,每一學期都是認認真真重新備課,每課必新備,沒有一屆懈怠的。年輕老師困惑:反反復復教了那么多屆,很有經驗了,還備什么課?她說,以前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時代在變,學生在變,理念在變,備課自然要跟上。備課于心,精雕細琢,常備常新。由此可見,認真備課的核心素養是對孩子的熱愛,對職業的自覺努力。
是的,備課再變革,萬變不離其宗——愛無止境,教無止境,備課也無止境!
參考文獻:
[1]何晉中.教師備課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學研究,2018(12):94-96.
[2]陳國民.透視教師備課管理中的幾個問題[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8(7):19-20.
[3]曹公琦.集體備課莫走樣[J].青年教師,2018(4):25-26.
作者簡介:
孟琴,浙江省紹興市,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