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民
摘要: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為適應“雙一流”大學建設需要,在高校校院兩級管理的背景下,建立學院經費支出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有利于加強學校對各項資金的管理,進一步規范學院各項經費支出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因此,如何構建高校各學院預算經費評價指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預算經費;績效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為適應“雙一流”大學建設需要,在高校校院兩級管理的背景下,建立學院經費支出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有利于加強學校對各項資金的管理,進一步規范學院各項經費支出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因此,如何構建高校各學院預算經費評價指標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Henry(2002)這樣定義績效預算,通過對績效的衡量,來評價預算的執行效果,將政府部門的績效與預算資源的分配聯系起來,評價預算執行的效益,強調結果,注重事后的監督。預算績效評價指標既包括正式的、可量化的、指標化的,也包括一些非正式的,如聲譽排名或者同行口碑等。針對整個高校來說,績效評價指標包括畢業生就業率、學生人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等;而對于高校內部即學校和各院系之間,指標主要包括學生人數、科研工作完成量,科研成果轉化率、學生參賽得獎級別、教學獎項等。
陸瑩、王小玉(2014)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高效預算存在的問題,認為導致高校預算問題的重要原因是管理中的尋租行為,提出改進意見:公開披露預算信息、完善預算執行考核平鍵制度、完善會計核算體系與預算修正以降低尋租行為,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能。
蒙親絨(2015)認為造成高校預算管理松弛的驅動因素主要是成本補償機制和分級預算管理體制,應該完善考核體系,消滅“人”的消極因素,合理配置資源,實現高校的長遠發展。
劉顏華(2018)通過對國內外高校預算管理現狀的研究及分析具體案例,重新設計科學高效的市屬高校預算管理體系,為示例高校設計一套完善的預算分配、執行監督、數據分析、績效考核等具體方案,使人、財、物、事的管理一體化,使預算管理真正成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構建高校各學院預算經費評價指標應遵循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科學進行項目支出分類,根據確定的項目類別設置對應的二級績效指標,構建比較完整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二)系統性原則
高校預算績效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處理好指標設立、目標編制、評價標準的相互關系,推進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的深度融合,優化預算支出結構,發揮績效評價作用,實現預算管理與績效管理一體化。
(三)合理性原則
合理安排績效考核評價內容,盡量符合高等教育的特點,引導學院進一步聚焦“雙一流”建設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簡便易行,注重實效,宜于操作,形成細化量化、可比可測的考核指標體系。堅持優化調整,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根據各高校發展實際,不斷完善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四)可行性原則
建立可行的績效考核機制與評價體系,強化預算績效管理的剛性約束,推進績效評價在預算管理中的應用,實現預算管理、項目管理、績效管理的有效結合,全面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與效益。
三、評價指標
學院運行經費是學院開展正常教育教學業務活動的業務經費,設置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是績效評價工作的中心環節。而指標體系實際上是績效評價內容的具體反映,它將資金所投入的項目的具體活動內容及預期所要達到的目標以不同的指標和評價標準體現出來,為此,對運行經費的績效評價也就是通過設置不同的指標和賦予一定指標標準對以上業務按資金投入、使用、產出效果的等活動的評價,按照項目目標管理的視角可以分為以下階段:項目立項、項目管理、項目效果、項目效率四方面。根據此四階段的活動內容構建運行經費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如下:
(一)項目立項:包括項目目標設置、項目決策、資金投入預算
1.項目目標:包含項目目標內容是否明確、細化、量化是否符合學校的發展戰略規劃與定位。
2.決策過程:包含決策依據和決策程序。主要講述項目的申報是否有科學、切實可行的依據,是否有落實推進措施。
3.資金預算投入數:主要講述各業務活動需要投入的項目資金的測算數,是否有測算依據及執行預算的明細。
(二)項目管理:包括資金的支出管理制度、目標導向的業務活動的實施、資金的使用結構
1.項目資金的支付制度:財務審批制度是否健全;支出決策是否透明、審批手續是否完備。
2.組織實施:各業務活動是否按計劃實施、是否有組織機構保障,領導是否分工明確、責權是否一致。
3.項目資金使用結構:資金使用結果是否合理、是否??顚S?,是否存在挪用現象。
(三)項目效果:主要是指項目實施后預期完成的項目目標,重點反映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等業務活動所達到的數量和質量上的標準,以及項目預期達到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包括教育教學質量、學生培養規模、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條件保障。
1.教育教學質量:國家級“一流專業”數、省級“一流專業”數、國家級“一流課程”、省級“一流課程”、重大教學成果獎數等。
2.學生培養規模:包括普通本科生數、碩士博士研究生數。
3.師資隊伍建設: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人才工作。
4.學科建設工作:學科點建設、學位點建設、研究基地建設、學科梯隊建設。
5.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和組織建設、教職工和學生思想教育。
6.教學條件保障:包括圖書資料購置、教學設備購置等。
(四)項目效率:包括項目完成質量、完成時效、完成成本
1.完成質量:項目預期目標是否達到。
2.完成時效:項目是否按期完成。
3.完成成本:項目完成成本是否在預算經費范圍內。
以上是按照項目目標管理的視角,在四個階段設置運行經費績效指標,完整的指標體系構建還包括指標標準和指標權數,指標標準和相應的權數是整個指標體系構建中的難點,要根據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及其性質來定。
四、評價方案的實施步驟
完整的預算績效管理是一種“前評審、中監督、后評價”的管理模式。
(一)“前評審”是指在項目立項階段,高校財務處組織有關專家對學院所申報項目材料審核和批復,主要審核項目目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及項目推進的措施、項目預算資金的依據及資金開支制度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健全,是否切實可行。
(二)“中監督”是指項目實施階段,檢查項目推進的落實情況、預算資金的執行情況,整個項目推進工作是否按申報書計劃執行。
(三)“后評價”是指在項目實施完成之后,評價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效率。為了保證評價的真實有效,可以先由各學院組織自評,最后再由財務處組織專家在學院自評的基礎上進行再評價。
五、結語
實施學院運行經費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預算法》要求的體現,不斷深化高校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從而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切實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問責必從嚴”,解決困擾高校的“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慣性思維和某些領域預算資金使用低效無效問題。
參考文獻:
[1]陸瑩,王小玉.高校預算管理中的尋租行為分析—基于博弈論的視角[J].會計之友,2014 (16):108-111.
[2]蒙親絨.基于預算松弛的高校預算管理優化研究[J].會計之友,2015 (1):69-71.
[3]M Holzer,LB Mullins,M Ferreira,P Hoontis.Implementing Performance Budgeting at the State Level:Lessons Learned from New Jers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38 (12):1-12.
[4]劉顏華.高校校院兩級預算管理的研究——以G 高校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