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娟
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強化財政預算管理,深化財政預算監管體制改革,完善和提高財政預算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現行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在制度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當前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財政預算監督體制的改革方案,以期能對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關鍵詞:財政預算;預算管理;預算監督
財政是一個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預算管理效果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總體財政水平。實施有效的財政預算監督,能夠保障財政預算更加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當前,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由人大監督、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共同構成的財政預算監督體系,但深層次看,現行的財政預算監督體制仍不夠完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對現行財政預算監督體制進行改革,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預算編制環節存在的問題
首先,財政預算編制時間緊張。我國現行分級預算管理模式下,中央財政預算與地方財政預算分級編制,地方財政預算編制完成后,層層上報,經財政部匯總后形成全國預算。通常情況下,各級財政預算編制都是從上一年度的10月或11月開始的,中央財政預算在次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而縣級財政預算則通常在上一年度的12月底或次年的1月初就要提交縣人大審議。越到基層,預算編制時間越短、越緊張,這就造成政府部門在財政預算編制過程中,對預算安排的財政資金未來使用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難以完全做到“心中有數”,前期準備不充分和綜合考量不足,都影響了財政預算編制、執行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其次,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財政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是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的重要支撐。2009年,我國就已啟動財政支取標準體系建設,但是目前全國建標準、用標準的理念仍不深入,財政支出多但支出定額標準少的矛盾仍舊十分突出,難以實現預算支出標準與預算編制、管理有機結合的預期目標。因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對于預算編制的重視度不同,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在缺少財政支出標準體系這一準繩的情況下,政府部門間財政支出難以定量分配、統一衡量,易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或閑置。
再次,預算編制細化程度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財政預算監督過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人大監督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由于各級財政預算編制時間比較緊張,且在提交人大會審議前,財政預算還要經過黨委、政府等多部門審查,因此,部門審查和人大審議財政預算的時間并不長,難以對財政預算草案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與解讀。再加上財政預算涉及了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專業術語多,報告內容多,專業性較強,需要具備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或有較長時間的預算管理經驗者,才能真正“讀懂”財政預算。另外,人大對預算執行和財政決算的監督,即事中和事后監督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限制了人大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使得人大監督最終流于形式。
其次,審計監督仍偏重于事后監督。目前,我國審計監督注重的仍然是對財政預算編制資料、數據,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的事后監督檢查,對財政預算編制、執行的事前、事中監督,審計監督角色依舊缺位。
再次,預算監督法律法規仍需完善。2014年新出臺的《預算法》對財政預算監督內容、范圍、方式和追責機制都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但由于《預算法實施條例》等法規一直未隨《預算法》進行修訂,財政預算監督如何實施全流程監督,監督的范圍、程序、操作方法等仍缺少制度支撐,財政預算監督效果有限。
二、強化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體制改革的對策
(一)創新財政預算管理模式
1.加快推進財政體制改革
推進中央與地方政府事權和財權劃分,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重,促進地方自主發展,縮短地區經濟差異,同時繼續清理規范、調整優化專項轉移支付。同時,要加快建立經濟合理、簡便易行,充分考慮流程再造、資源整合、技術進步等節支因素,并與經濟發展水平、物價總體水平、地方財力狀況以及預算安排情況相銜接的財政支取標準體系建設,為規范財政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分配效益提供依據。
2.實施全面預算績效管理
落實財政預算績效事前評價、項目庫建設、績效目標、績效監控、績效自評及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建立健全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切實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促進政府花錢更加科學化精細化。
3.強化財政預算剛性約束
實行財政預算中期規劃管理,按照三年滾動方式編制,第一年規劃約束對應年度預算,后兩年規劃指引對應年度預算,逐步提高財政預算的預見性。用好用活財政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和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平臺,實施政府部門公務卡結算制度,加強對財政資金支付流程的實時監督和管理,不斷增強財政預算的剛性約束力。
(二)健全內外監督相結合財政預算監督體制
1.完善財政預算監督法律法規
進一步完善財政預算監督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推動《預算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早日出臺,為做好財政預算監督工作營造良好的法律氛圍,使財政預算監督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全方位的監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預算法》能夠更好落地落實,從而推動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工作更加規范化。
2.促進人大監督發揮更大作用
為使人大監督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政預算編制在時間上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盡量給予人大更合理、更充分的時間來審查財政預算草案。事中監督方面,人大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接入財政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和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平臺,隨時掌握和了解財政預算執行的最新動向。同時,各級人大也要加強專業人才儲備,對一些涉及專業性強的問題,必要時也可以向同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借調人手或函件咨詢。通過對財政預算管理全流程的參與,切實發揮人大監督作用。
3.推進大人監督與審計監督有效結合
人大監督和審計監督都是財政預算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財政預算監督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兩種監督力量的監督目標相同,也都提出了由單一流程監督向預算執行全過程監督轉變的要求,兩種監督力量不應該分割開來,若兩者能夠溝通協作、有機結合,形成監督合力,則將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監督效果,將大大增加財政預算監督的廣度與深度,提高財政預算監督的質量與效果。
4.加強政府部門內部審計作用
發揮機構改革新組建的審計委員會的職能,結合政府部門內部控制體系,推進政府部門認真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通過政府部門內部審計,促進政府部門加強內部治理,達到完善管理工作制度和強化部門內部約束的目的,進而從根本上及時的預防、制止違法違規的行為,不斷提升財政預算管理能力。
三、結論
財政預算監督是國家行政監督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穩定財經秩序、提升財政管理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而財政預算編制質量的高低又直接影響了財政預算監督工作開展的效果,財政預算管理與監督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在新時代、新常態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也要有新作為,不斷強化財政預算管理,深化財政預算監督體制改革,對保證我國財政資金的合理性、合規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超.新預算法下財政監督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7.
[2]馬治遠.論我國財政預算的監督機制[D].鄭州大學,2017.
[3]唐娟.我國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7.
[4]李小平.關于強化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新經濟,2016 (20):81-82.
[5]徐光利.深化財政預算監督體制改革的相關建議[J].管理觀察,2015 (28):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