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指出,對于司法體制及其綜合配套制度深化改革的迫切愿望,法官職業保障制度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其改革也勢在必行。隨著本階段司法改革的縱深化發展,法官職業保障機制已經上升到了與司法責任制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現階段已經基本確立了“責任與保障并重,權力與制約同行”的基本原則。現階段法官職業保障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并隨著《新法官法》的出臺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對于法官職業保障制度進行研究,有利于維護我國的司法公正,全體提升我國法制化進程。也只有充分提升法官的職業保障機制,切實維護法官依法獨立履職權威,才能確保法官在司法審判中的持續穩定地輸出。本文旨在針對我國法官職業保障制度進行研究。
【關鍵詞】 法官 職業保障 新法官法 司法改革
一、保障法官的權力
(一)規范法官豁免權立法。針對法官豁免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將法官責任豁免的內容確定下來,使法官責任豁免有法可依。可以采用在《法官法》第十一章將“懲戒改為“懲戒與豁免”,或者在《法官法》中專設一章“豁免”的形式,具體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一般概括性的規定,可以作如下表述,除非因法官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裁判錯誤,否則不得追究法官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2)在《法官法》第八條法官享有權利中,引入法官責任豁免權。(3)將《意見》、《辦法》、《國家賠償法》中對法官責任豁免的規定移入《法官法》第十一章中,并且對四條不予追責和八條不以錯案追責的情形,需進一步細化,以確保錯案被追究責任時,這些規定發揮實質對抗追究的作用。(4)在三大訴訟法中明確法官責任豁免的原則,將法官豁免精神真正的貫穿制度,建立起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聯結,這也是為法官責任豁免有效貫徹打下基礎。
(二)嚴格審判責任追究的程序。嚴格責任追究的程序需要做到,其一,明確法官責任豁免制度的原則。法官責任豁免并不是豁免法官的一切行為,而是給法官行為設定了豁免范圍,這個范圍之內的法官行為可以豁免,而范圍之外的行為可能會受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其二,明確法官責任豁免的界限。在明確采用相對豁免原則的基礎之上,要構建完整制度體系,需要明確法官責任豁免的界限。包括(1)豁免的主體范圍。《法官法》規定法官范圍,包括各級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2)豁免對象是法官審判行為。法官的行為分為個人行為、職務行為。(3)主觀方面無過錯。法官實施職務行為時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主觀狀態,只要法官基于自身理性和認知做出裁判,就應該豁免。(4)豁免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障法官職業的穩定性
(一)保障法官的最低任職年限。按照法官任職最低年齡的新規定(25歲)測算,我們可以比照《公務員法》中關于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相關規定,建議法官的最低任職年限應為10年以上,直到達到退休年齡,在未達到最低任職年前,非身體健康狀況、履職能力等特殊原因,不得隨意將法官調離審判崗位,達到10年以后,可以根據本人意愿,經考核等程序決定繼續留任從事審判工作等。
(二)獎罰制需更加細化。我國《法官法》對于法官懲戒的情形過于概括,對法官懲戒程序更是沒作規定。法律上的空缺導致我國法官的懲戒仍然屬于內部機制,隨意性較大。我們可以借鑒域外相關經驗,構建出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官懲戒制度。如設立由黨委或紀委部門直接領導的專職的司法監督和懲戒機構,即法官懲戒委員會。同時對懲戒的程序進行完善,設置科學、高效、規范的懲戒和監督程序。
三、法官職業權力保障制度
(一)司法審判權與行政權的平衡。英國曼斯菲爾德法官曾給出警示:“司法不能考慮政治后果,考慮政治后果,就是考慮個人正義之外的問題。”只有持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消除審判權運行機制的行政化問題,打破政治對法律的束縛與捆綁,釋放法律,才能實現司法改革的最終目標,真正把“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落到實處,法官才能更加充分有效、合法合理地履行自己的權利和職責。
(二)賦予法官職業特權。縱觀國際實踐,為法官設定特權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官法》第4條雖然規定了法官在實施職務行為的期間應當受到法律的相關保護,但由于該規定太過簡單,亦無法作為我國法官豁免權的法律基礎。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對法官豁免權作出明確規定,尤其是對法官在行使審判權過程中能獲得豁免權的情形作出詳細規定。在立法層面,確保法官在行使審判職能之時的言論、行為、裁判均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特權,保證自身審判的獨立性,讓法官更好地實施審判行為。
四、人員配比科學
(一) 人力資源分配。39%是中央政法委確定的法官員額比例的紅線,《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明確規定,需根據法院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口數量(含暫住人口)、案件數量、案件類型等基礎數據,結合法院審級職能、法官工作量、審判輔助人員配置、辦案保障條件等因素,科學確定四級法院的法官員額。但在實踐中,部分省份在沒有進行充分調研的情況下,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統一將全省各級法院的員額比例定為39%或其他固定比例。然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巨大,一刀切顯然不能適應各地的不同情況,最好的辦法是借助大數據的信息化手段,將與員額設置有關的地區人口數、經濟發展數據、結案數量、法院編制數等相關數據建立大數據庫,并運用云計算的智能化手段分析得出每一省、每一市甚至每一縣的最佳法官比例。
(二) 輔助人員保障。一要盡快規范法官助理與書記員的職能。法官助理主要負責輔助法官開展案件審判實體方面的工作;書記員主要負責輔助法官開展案件審判程序方面的工作及其它一些輔助性事務。二要拓寬法官助理與書記員的來源。法官助理主要考慮其法律知識的專業性,除了未入額法官轉任外,主要從具有法學專業學歷的人群中進行招錄或采取招聘的形式補充,最好要持有法律職業資格證。三是要制定切實合理的法官助理與書記員發展規劃。四是對員額外法官的法官等級應得到保障。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法官職業保障制度一般理論的研究,從理論層面延伸到我國法官制度的實際狀況,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特點及現實案列,提出我國法官員額制度的設計構想以及改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以期為法官職業保障制度改革提供理論支撐,為全面司法改革添磚加瓦,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何家弘.中外司法體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1
[2] 田成有.法官的法理:轉型期中國法院的困局與變途[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4
作者簡介:周子寧(1994年),女,回族,山東省濟南人,學生,法學碩士,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