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秋 溫容嬌


摘?要:派潭鎮北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質量與城區和發達地區的語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差距,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農村小學學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監管,養成了愛玩手機的習慣,不愛閱讀。針對這種情況,在日常閱讀教學中,分別對歷史故事類書籍、童話類書籍和科普類書籍的閱讀方法進行了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更容易讀懂各種書籍。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閱讀方法
近幾年,增城北部的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就一直與增城城區和南部發達地區的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語文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呢?農村與城區之間的教育因素究竟存在著什么不同呢?是什么因素制約著農村小學語文的發展呢?又應該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質量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增城區北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情況,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農村小學的閱讀指導。
一、?農村小學閱讀現狀分析
為了更深入地進行農村小學的閱讀指導,我們課題小組在2019年4月進行了《我鎮農村小學生閱讀習慣狀況》的調查,分別在三所我鎮的農村小學,發放了690份調查表,收回680份,下面針對調查情況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態度分析
1.?你喜歡讀書嗎?
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遞增,不喜歡讀書的人也增加,說明了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習的壓力也增加,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閱讀的興趣卻遞減,學生用于閱讀的時間在減少;從閱讀的主動性來看,多數中高年級的同學是能主動去閱讀,而被動進行課外閱讀者多數是低年級的。
2.?在放學后,你最喜歡做什么事情?
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遞增,玩手機的和同伴玩的人數是遞減的,而看電視和看書的人數基本上是遞增的,但愛玩手機的人數都在44%以上,愛讀書的率都偏低,最高才25%左右。這說明了,中低年級玩手機,是因為家長監管不力,而到了中高年級,玩手機的人數減少,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增加,感到學習的壓力,把經時間轉移到了看電視或看書去了。
綜合上面兩表的調查情況來看:其一,喜歡看書和喜歡玩手機是占大部分的,原因是,農村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缺少有效的監管。其二,被動讀書的和喜歡玩手機的都是中低年級的人占的比例大,家長把手機當成哄孩子的武器,造成孩子們普遍都愛玩手機的情況。
(二)?給家長提出建議
1.?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要利用家長會、家訪、學校和班級的家長微信群,多發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故事,例如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上海的詩詞才女武亦姝等的故事。
2.?樹立家長對孩子正確的閱讀觀
在農村,有許多家長都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仔打地洞”。要家長明白,閱讀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
3.?樹立榜樣
“家長是最好的榜樣”,要讓家長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盡量多帶孩子去看看書。
二、?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那么在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中,要怎么做,才能教給學生更細致可行的閱讀方法呢?全國勞動模范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道:“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研究與評價的中心大都指向了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外在的‘形而下的術。但是我們關注‘怎么教的同時卻忽略了‘教什么這一根本的邏輯起點。”那么,我們語文教學中,要怎么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呢?
(一)?歷史故事類書籍的閱讀方法指導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肯定會接觸到很多這類的課文,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對于這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呢?在《教育現象學:方法及應用》中指出:“教育現象學作品中的故事、逸事等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不同的語言風格,描寫的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但它們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即指向體驗。”那么對于這類作品,要體驗什么呢?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中指出:“片面強調審美情趣,掩蓋諧趣和智趣,滔滔者天下皆是。”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體會人物的各種趣。
(二)?童話類書籍的閱讀方法指導
童話類作品,在這里廣泛指童話、神話、民間傳說等,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通過想象力,創作出來的。對于這類作品的閱讀方法,在《教育:非常痛,非常愛》中提出了一種叫“原型結構說”,而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中也提出了“還原法”,王開東和孫紹振兩位名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對于這類作品的相似的閱讀方法,所謂的還原法在《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寫道:“分析的對象是矛盾和差異,如果連矛盾都沒有,沒有揭示矛盾的具體辦法,還談什么分析呢?還原法,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揭示矛盾,然后才是如何進行分析。”所以這種方法是多么值得我們教給學生的。
首先,對于這類作品的教學,我們要基于童心童趣去對待、分析,要讓學生明白,在這類作品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會說話,有思想的,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故事情節的理解。其次,要深挖故事背的情理,就用到還原法了。如《獵人海力布》就是一篇民間故事,講述了海力布救了一條小白蛇,得到了一塊可以聽懂動物說話的寶石;為了救鄉親們,海力布打破了使用寶石的禁忌,結果自己變成了一塊石頭。我們還原到現實中,就會發現的矛盾有:救一條蛇就能到一塊寶石?世間哪會有能聽懂動物說話的寶石?再分析下去,救蛇,是為了體現海力布的善良;到得寶石,是為了說明海力布善有善報;變成石頭,是為了贊美海力布舍己救人。這就是作者寫作這個故事的目的,要說明的道理了。還原法,會讓同學們更容易讀懂這類文章。
(三)?科普類書籍的閱讀方法指導
在小學教材中有不少科普類文章的課文,它們大都是有關動物、植物、天文、科技等方面知識的,擔負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了解一般說明方法的任務。所以在這類作品的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樣的閱讀方法呢?
1.?了解簡單的說明方法
這類的作品都是通俗易懂的說明文,讓學生了解這些說明方法,就能更好地讀懂這類文章。通常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假設。如果很好地讓學生掌握這些說明方法,學生就很容易掌握這段的意思了。
2.?讓學生動手
“實踐出真知”是有著深刻的道理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說:“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一樣,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用書”是通過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把書本知識活用了,加深理解了。在這類作品的教學中,就能很好地讓學生“用書”了。
三、?結語
提高閱讀水平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針對我們鎮農村小學的閱讀情況,改變家長對閱讀的態度,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讀懂書了,才會有興趣,有了興趣,才會更加愛閱讀,才會提高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王萍.教育現象學:方法及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林南秋,溫容嬌,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中心小學黃洞分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