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 要:小學體育是學生提升身體素質,掌握運動知識,樹立終身運動意識的重要學科,在教改背景下開展小學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需教師調整育人思想,端正教學態度,做好教學規劃,有效輸出體育知識及相關技能,確保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相關內容,還能將其應用在生活中,通過科學運動、健康運動鍛造強健體魄,通過開展小學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助推學生健康成長。通過探析小學體育教學進程中輪滑課教學方略,以期提升小學體育教學綜合成效。
關鍵詞:小學體育;輪滑課;教學
在小學體育教學實踐進程中開設輪滑課具有如下價值:第一,鍛造強健體魄。輪滑運動可提高學生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等系統功能,使學生耐力、速度、力量、靈敏度均有所提升,尤其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學生意義深遠。第二,充實體育教學內容。輪滑技術相對容易掌握,運動設備便于攜帶且價格相對親民,為此在體育教學中開設輪滑課可充實教學內容,豐富體育育人方式,落實教改目標。第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輪滑具有競技性、趣味性、技巧性、藝術性,為此可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基于此,為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完成教改任務,探析小學體育教學實踐進程中輪滑課程實施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體育中開展輪滑課教學的要點
1.學生
基于不同年齡段小學生大肌肉群發展不盡相同,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存在差異,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根據學生的運動特點、興趣愛好有效開展輪滑課程。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需以培養學生輪滑興趣為導向開展基礎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已經掌握基本技能及運動知識的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適當融入技巧性、藝術性較強的輪滑課程,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創新實踐,繼而提升學生輪滑課程學習的有效性。
2.教材
當前以體育教學為導向的輪滑課教材較少,為此體育教師需創設“校本化”輪滑教材,突出本校輪滑教學特色,優化配置本校體育教學現有資源,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輪滑課,保障其與體育教學總體規劃相適應,符合新時代體育課程標準,有效提高小學體育輪滑課質量[1]。
二、小學體育中開展輪滑課教學的阻力
1.教學思想陳舊
有些體育教師在開展輪滑課時仍習慣面向學生灌輸相關技巧及專業知識,使學生無法主動吸納輪滑知識,被動進行實踐訓練而感到學習、訓練枯燥乏味,很快喪失學習熱情,不再期待輪滑課,降低小學體育中輪滑課質量。
2.輪滑課缺乏貫穿性
有些體育教師將輪滑課視為體育訓練的“調劑品”,教學實踐行為較為盲目,教學目標不夠清晰,無法充分運用體育教育資源,影響輪滑課教學實踐成效。
3.輪滑課教學創新力度較弱
優質教學方法是輸出育人資源,達成教學目標的載體,一旦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將直接降低育人質量,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在總結輪滑課教學經驗,開展教改活動進程中反思其教學方法可適性,通過教研應用新型輪滑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創新點燃學生輪滑知識及技能學習熱情,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使小學體育中輪滑課教學得以順利展開[2]。
三、小學體育中開展輪滑課教學的方略
1.革新體育教學思想
首先小學體育教師應推行STEAM育人思想,挖掘輪滑藝術性、競技性、技巧性、趣味性,使學生在輪滑過程中發現體育之美,感受運動樂趣,樹立終身體育運動意識,繼而推行立德樹人思想,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其次小學體育教師需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引導學生,創設學生本位輪滑課,使輪滑教學更富人性化。
2.賦予輪滑課教學貫穿性
一方面根據學生年齡、身體發育特點、認知能力,以1~2年級、3年級、4~6年級為基礎編設輪滑課程,循序漸進地開展輪滑教學,使教育思路更清晰,教學目標更明確,教育資源更充足;另一方面根據理論知識、輪滑技能、運動價值,立足所教群體創編教程,滲透立德樹人思想,使學生在輪滑進程中收獲頗豐。
3.加強輪滑課教學創新
例如,教師在講解輪滑理論知識時,可采用“理論結合實踐”教學方式,配合動作演示、學生示范、圖片講解、視頻探討完成理論知識講解教學任務。再如,為培養學生競技精神、團隊精神、堅持不懈等優秀品格,體育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輪滑比賽,鼓勵學生組建“輪滑社團”,使輪滑運動成為校園新風尚,在學生自主學習實踐中提升其輪滑能力,教師則根據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予以講解,使輪滑課教學更具有效性[3]。
綜上所述,輪滑在小學體育中具有完善育人體系,指引學生全面發展等積極意義,為此教師應革新體育教學思想,賦予輪滑課教學貫穿性,加強輪滑課教學創新,助推體育教育事業與時俱進,使學生得以接納輪滑,在輪滑中感受樂趣,主動開展輪滑活動,使輪滑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婷蕓.輪滑運動進入小學體育課堂的可行性分析[J].新課程(上旬),2018(9):18.
[2]簡敬東.小學開展輪滑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J].新課程(上旬),2018(4):102.
[3]申霖,范日輝.輪滑校本課程對小學生身體素質影響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9,38(2):55-5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