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強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多媒體課件以其交互科學性、直觀形象性以及操作簡便性等諸多優點,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寵兒,并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大語文時代背景下,閱讀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有效的閱讀活動既能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品質。因此教師不妨讓多媒體課件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而使之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重要學習活動。如果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那么學生就能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性與便利性,展開閱讀教學,從而全面實踐新課標中要求的教育信息化。
一、巧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
多媒體課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大量的圖片信息,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學實踐也證明,圖片加文字的內容呈現形式比單一的文字呈現形式更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巧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從而使得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展開課文閱讀。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翔實的描寫西沙群島海水、海底、海灘和海島的文章。但是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都沒有見過文章中提到的珊瑚、海參以及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海魚,更是有很多的學生未親自去過西沙群島。所以學生對西沙群島的了解就只能是通過文字來展開想象。因此,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像綻開花朵一樣的珊瑚,像分枝鹿角一樣的珊瑚,呈現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呈現大龍蝦,呈現身上長著彩色條紋的魚,呈現頭上長著一簇紅纓的魚,呈現周身插著扇子的飛虎魚,呈現身上長滿刺兒的氣鼓魚,等等。當學生欣賞多姿多彩的關于西沙群島的圖片時,學生會感嘆道:原來海底世界是如此美麗,原來西沙群島的物種是如此豐富。所以學生在閱讀課文內容時,就更容易理解文章主旨,就更容易突破文章的重難點。
類似的文章還有《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師同樣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關于小興安嶺的圖片內容,從而讓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更多了解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就像身臨其境一樣。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就是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相關聯的文章,其既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又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多媒體課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大量文章內容,因此教師要在課前設計關于群文閱讀的微課件,從而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展開文本的分析、對比和理解。
例如《竹節人》,這篇文章描寫的是童年趣事,小伙伴們制作竹節人,課間玩竹節人,課堂上玩竹節人被老師沒收,再去找老師要時發現老師也在玩竹節人。整篇文章都表達了竹節人帶給小伙伴們的快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描寫童年趣事的若干篇文章,如冰心寫作的《吹泡泡》,非常生動形象,再現了兒童時期吹肥皂泡的游戲場面。還有其他作家寫作的比較優秀的童年趣事文章等。雖然文章的主題都是童年趣事,但是不同的作者選擇了不同的寫作題材,運用了不同的寫作方式。學生可以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列出一個表格,將每一篇文章的主題、內容材料、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等列出來,然后展開對比分析,進而學生就會在深刻理解竹節人文章主旨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巧用多媒體課件,總結閱讀技巧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學生會學習漢字、詞語、句子、閱讀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因此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適時展開閱讀技巧方面的講授。因為學生只有掌握了盡可能多的閱讀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語言特點和整體框架。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修辭手法方面的寫作技巧。小學階段經常接觸到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各個修辭手法的具體含義和用法。如比喻,它是用具體的、淺顯的事物或者事情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的事物的修辭手法。比喻能夠將表達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緊接著教師可以呈現教材文章中的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語句和段落,從而讓學生展開更加深刻的理解體會。其他幾種修辭手法同樣如此,教師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其具體含義、作用以及例句。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不同文體特點。如小學生接觸最多的記敘文,記敘文中有正常的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作的形式,有插敘,還有倒敘,不同的形式有著不同的作用。記敘文中一般會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等。還有說明文,說明文中又涉及了很多的說明方式等,教師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一一呈現出來。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并總結閱讀技巧,從而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彭付榮.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11).
[2]魏景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