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婕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簡單地說,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如果無問題意識那么就是遲鈍的,如果思維無問題意識,那就是膚淺的、被動的。有趣的數學課通常是建立在提問和解答問題這個過程上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同時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從本質上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有效策略
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只有存在疑問,才能活躍思維,才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并不重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因此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想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全力解決問題,獲得豐富的知識體驗。
一、營造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是一門源自生活、服務生活的學問,小學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就是數學知識的發源地,也是學生最為熟悉的領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營造生活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積極性,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提出,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對不懂的問題充滿好奇心,充滿探究的欲望,進而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生活情境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課前使用多媒體演示一張游樂園的圖片,圖片上展示出一個售票處,其公告顯示:海盜船25元/人,旋轉木馬10元/人,碰碰車20元/人,當學生看到這個告示后,可以對其進行提問“如果你和兩個朋友去游樂園玩,你們最可能遇到的問題是什么?”有的學生便回答:“錢不夠花。”當然這是一個活躍氛圍的前奏,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如果三個人去玩碰碰車,需要多少錢。學生答:60元,教師會問這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學生說:20+20+20=60。教師問:可以用乘法嗎?學生的回答就是當然可以,20×3=20+20+20=60元。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已經掌握了兩位數與一位數之間的乘法了。
二、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提問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之所以不敢提問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形象非常嚴肅,學生望而生畏;二是學生心存疑慮。小學生在提問之前會有很多擔心的因素,他們已經有了思想,害怕說錯了會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教師要對其進行糾正。學生只有在和諧氛圍下,小學生才能更好地樹立起問題意識,涌現出大量的奇思妙想、獨特見解等。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數學題:花園里有6朵黃花,8朵紅花,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揮想象力創設數學問題。這時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問題,例如:學生甲說:黃花和紅花一共有多少朵?學生乙說:紅花比黃花多幾朵?學生丙說:黃花比紅花少幾朵?教師營造的氛圍比較民主,在課堂上提出了問題,使得平時不敢提問的學生也會主動參與提問。
三、合理評價使學生感受成功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因此最喜歡的就是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沒有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評價,就會失去提問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對課堂評價給予重視,在學生提問后給予相應的評價,將課堂指導和提問評價結合起來,邊提問邊評價,對學生的問題及時給予反饋,通過良好的師生交流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提問后,教師首先要確定學生的問題是否正確,再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對問題進行評價;此外,對學生問題進行評價時,先不論對錯,都要以激勵為主,如問題正確,教師必須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的問題問得好!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很有自己的見解!等等;還可以用微笑、點頭、肯定的手勢及關懷性的接觸方式給予鼓勵,例如拉拉手、摸摸頭等;如有錯誤,教師要對學生的勇氣給予肯定,特別是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應給予肯定,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膽怯。
四、通過小組合作教學,營造良好氣氛
自由、寬松的學習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環節,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消除顧慮,促進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小組合作教學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合作教學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問題意識。
總之,新課改要求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這也是培養學習型人才的需要。教師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會問問題、敢問問題,養成一個提出質疑的好習慣,也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聽取學生意見,改進教學模式,讓學生愛上提問,增強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柏廣彩.試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134,137.
[2]許文新.芻議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9(23):30.
[3]林月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9(7):6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