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芯蕊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互聯網+”學習模式在中國快速發展和普及,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在一點點影響著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視唱練耳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了兩種教學模式現存的利弊及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并對“互聯網+”與視唱練耳課堂二者關系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視唱練耳;互聯網+;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12月,我國網民在家通過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81.1%,較2017年底降低4.5個百分點;在網吧上網的比例為19.0%,與2017年底的比例基本持平;在單位、學校、公共場所上網的比例分別增長了3.8、3.0和2.9個百分點,分別達到40.6%、22.1%和21.6%,這意味著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互聯網+”、智慧生活等新興領域。“互聯網+”模式在中國的迅猛發展,不但提升了一個又一個傳統領域的層次,也給每個人帶來希望和挑戰。
一、音樂“互聯網+”學習的背景
音樂“互聯網+”學習通過新的科技手段,在平臺上實現了對音樂元素和曲譜的識別能力與交互手段的建立,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并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圈畫出一個符合個人的學習環境,可以將這種音樂“互聯網+”學習方式簡單地理解為“數據庫、自主學習、人機交互、互動論壇”四個部分。我們可針對特定的曲譜將演唱的音準、節奏、速度、表現力、難度等各個維度制定一個“標準數值”,學生自主選擇需要的學習維度,此時通過智能測評系統將學生練習的結果與數據庫中“標準數值”進行比對,能夠得出一組個性化的可視圖形,將每一次的圖形記錄并分析即可制定出符合學生個人的學習最優解。音樂“互聯網+”學習模式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模式,而其學習內容的持續更新、模式的不斷變化、評價的日益多元化,就是“互聯網+”模式給音樂學習領域帶來的意義。
二、視唱練耳課堂中“互聯網+”學習模式的發展
視唱練耳的課堂學習由于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導致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訓練,因此,內外的視唱練耳教師與學生都在摸索探求一種更加有效的學習模式,“互聯網+”這股風也吹入了視唱練耳教育課堂,極大限度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同時也打開了新的學習思路。作為一門重要的音樂基礎學科,視唱練耳課程也隨著“互聯網+”時代翻開了新的一頁。
(一)課程性質介紹
視唱練耳是一門多學科結合交叉、知識結構相互滲透的音樂教育基礎學科,通過唱、聽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旋律感、和聲感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聽辨、記憶和視譜演唱能力。無論是專業音樂教育還是國民音樂教育,視唱練耳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視唱練耳的學習過程中,音樂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貫穿視唱練耳學習的始末,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的練習,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
1994年,MIDI 電腦音樂技術被引入高等音樂院校音樂基礎訓練課程,大膽嘗試并打開局面的是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教師的趙易山;隨后,西安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建立了國內首個視唱練耳網絡教學平臺。許多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課程已做了不小的調整,在課程中加入大量需要利用互聯網才能進行的互動作業,如利用澳大利亞 RISING公司發明的 《Auralia》軟件,對學生聽辨音程、和弦、和弦進行、音階、節奏、視唱曲目等進行系統化的訓練。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也早在二十一世紀初就啟動了 “數字聽覺訓練”的配套教材項目。
(二)傳統學習與“互聯網+”學習的對比
在傳統的視唱練耳課堂中,總體的方法是以教師指導學生從音準、節奏、表現力等幾個主要模塊著手,以大課教學的形式,以講解示范和訓練實踐為手段而實施的,教學法通常會根據不同的受眾和課程進度進行一定的調整,但無法解決所有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
“互聯網+”模式下的視唱練耳學習是通過高級教師視頻示范、詳細的文字講解及互聯網平臺互動將音準、節奏、表現力等幾個主要模塊的考核標準可視化,經過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尋找每個學生的薄弱點,從而反復強化提高能力。
通過表格對比可以清晰地發現在對于知識的學習二者方式是相似的,均需要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區別是傳統的視唱練耳學習有時間及場地的限定,大部分的學習、練習及自我提升只能在課堂中進行,但“互聯網+”模式下的視唱練耳學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其次,在“表現力”這一模塊的互動方式上二者出現了極大的不同,在互動環節中“互聯網+”模式的學習無法給“情感”制定標準值,導致學生不能良好地正視在演唱或演奏一首曲子時表現力是否到位,這極富“人性化”的模塊將會成為“互聯網+”最大的弊端。
(三)“互聯網+”學習模式在視唱練耳課堂中的發展趨勢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從上述兩方面可以看出,傳統的視唱練耳學習模式與“互聯網+”學習模式各有優缺點,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首先,視唱練耳課程學習在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同時不能忽略師生之間的交流;其次,不能全部依賴軟件所提供的所有數據,盡管AI(人工智能)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研究課題,而與人類情感相關的模塊(例如“表現力”)是無法制定統一化考核標準的。因此,需要將其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合理安排課程,課堂上監督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中的學習狀態,課后實時溝通反饋,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情況,這使得教師能夠充分因材施教,提升了師生溝通效率,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學生課后可從互聯網平臺上繼續學習,隨時隨地的可視化學習成果分析能夠適應學生的課余時間并使其清晰了解自身的薄弱環節,加強練習提升自我。
三、結論
以上分析表明,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課程,視唱練耳課堂中需將傳統模式及“互聯網+”模式相互結合,不僅上述提到的多種學習內容都會匹配相應的互聯網平臺模塊支持練習,而且由于教學方式千變萬化,未來的視唱練耳課堂會形成以點對點形式的單獨教學或是以點對面形式的大課教學,甚至隨著教師團隊參加到互聯網平臺的設計開發后,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課堂會呈現面對點的理想模式。
參考文獻
[1]史曼潔.漂移與重構——移動互聯網語境下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究[J].當代音樂,2018(9):26-30.
[2]張倩,李鶴.視唱練耳課程在線學習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31(7):57-60.
[3]夏月.從“多媒體”到“真作品”的視唱練耳教學路[J].人民音樂,2014(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