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男
【摘要】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合唱與指揮》課程群的建設旨在打破過去音樂類課程之間的壁壘,通過教學內容上的整合、教學形式上的整合緊密聯系《聲樂》《視唱練耳》《鋼琴基礎》《鋼琴即興伴奏》《音樂欣賞》《藝術概論》《歌劇排練》等課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其他音樂類課程群的建設提供了經驗支持。
【關鍵詞】《合唱與指揮》;課程群;高校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衡水學院音樂學院始建于1997年,其前身為衡水師范專科學校藝術系音樂專業。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音樂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在國內的同級同類院校中享有較高聲譽。《合唱與指揮》課程系自建系之初便開設了,多年來為衡水以及全國各地培養了大量的合唱指揮人才。同時,合唱團也參加了全國金鐘獎合唱比賽等活動,成績顯著。可以說,衡水學院音樂專業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是音樂學院的招牌課程,既有光輝的歷史又有光明的未來。但是,作為這門課程的主講老師,我卻在最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合唱與指揮》課程需要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同時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衡水學院音樂專業《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現狀
在衡水學院音樂學院最新版的培養方案中,《合唱與指揮》課程屬于專業必修課,面向所有音樂專業的同學,于大二開設,共兩個學期。每周2學時。除了《合唱與指揮》課程,音樂學院將每周四下午4點到6點固定為實踐課程時間。參加合唱團的同學最多,大約占到所有音樂生的三分之二。其中,大部分由聲樂的同學組成,主要的排練任務是為了參加市級、省級或者國家級的比賽。其余同學的排練曲目范圍比較寬泛,除了一部分經典合唱曲目,更多的是演唱根據流行音樂改編的合唱曲目。
可以說,音樂學院自上而下都對《合唱與指揮》比較重視,但是,這門課在行課二十多年間,一直沒有走出老師教,學生學,為了演出而排練,為了比賽而唱歌的套路。
二、目前《合唱與指揮》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重實際演唱,輕理論分析
在日常的教學和排練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老師要迅速進入作品排練狀態。首先要檢查四個聲部的完成情況。一般來說,女高音完成度也最高;其次是女中音。而兩個男生部的完成情況一般來說不容樂觀,男高音聲部音高較高,要求有比較高超的聲樂技巧。而男低音聲部一般來說整首曲目都不會唱主旋律,且自己的聲部變化音較多,旋律感較差,整個男低聲部的演唱積極性最差、排練都會在兩個男生部上花費時間。很少有時間和精力用在分析作品、討論背景等作品內涵的挖掘上,這樣的演唱是缺乏深度的。
(二)重合唱,輕指揮
由于合唱團有比較繁重的演出和比賽任務,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往往會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演唱的曲目。每當接到演出和比賽的任務,那么接下來的兩周、三周甚至一個月的課程都要排練合唱的內容,這樣一來,指揮的教學內容就會大大壓縮。兩個學期下來,學生接觸到的內容少,風格較單一。由于缺乏指揮內容的講解和實踐鍛煉的機會,造成大部分同學不敢指揮,還有諸多問題。
(三)演唱作品風格單一
現在衡水學院音樂學院的《合唱與指揮》課程的學習和排練以紅色經典歌曲為主,老師首先會優先選擇紅色經典歌曲,以便于演出和比賽所用,合唱譜數量多易尋。現在我們的流行曲目并不多,當代大學生所喜愛的流行歌曲合唱譜很少,受制于資金限制優秀作品不易得。兒童和少兒合唱作品少之又少,比較有年代感的歌曲,學生就業從教后,參加藝術節、合唱比賽發現選歌的余地太小。
(四)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夠
由于在課上的選曲偏舊,同學們積極性不高。老師要分別帶領四個聲部的同學一句句地教唱,一個聲部在學唱時另外三個聲部等,這樣的排練效率極其低下,幾乎沒有時間分析作品,也很難表達作品背后深刻的內涵。
三、突破傳統方式,建設《合唱與指揮》課程群
目前,高等教育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就是課程群的建設。有的學者認為,課程群的建設“應朝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統籌規劃,協同進行”[1]“應以課程統整理論為基礎,克服分科課程的缺陷,建立課程間的內在聯系。”[2]“經過教師的不斷挑選,將優秀的音樂專業課程進行融合,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加專業的音樂知識”。[3]那么,關于《合唱與指揮》的建設,筆者認為:應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打破單門課程之間的壁壘,將《合唱與指揮》《即興伴奏》等課程進行重組,使這些課程有機地結合,調動音樂學院優秀師資和硬件作為課程群的保障,努力將其打造成為音樂學院的“精品課”。
(一)將相關課程進行教學內容上的整合
《合唱與指揮》是一門綜合類的課程,它與《聲樂》《視唱練耳》《鋼琴基礎》《鋼琴即興伴奏》《音樂欣賞》《藝術概論》《歌劇排練》等課程密切相關。在傳統的音樂學院培養方案中,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相對獨立的。而《合唱與指揮》課程群的建設需要將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溝通和融合。
《合唱與指揮》課與《聲樂》課,兩者在聲音的訓練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相反的。聲樂專業的訓練挖掘每個同學聲音的個性,音色越有特色就越有辨識度,在強有力的氣息配合下,會有自然的泛音出現。而合唱的聲音訓練中,老師總會要求學生要適當收斂自己在音色上的個性,要注意聆聽其他人的聲音,不能有頻率太快的泛音。而在《合唱與指揮》的教學過程中,聲樂專業的同學在唱合唱作品的時候并不用心,擔心合唱的發聲方法磨滅了自己聲音的特質,干脆消極演唱。
其實,從發聲的本質要求上來說,合唱與獨唱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反而在最終的美學追求上殊途同歸。而且,在合唱過程中形成的對音準的鍛煉、對和聲感覺的鍛煉是可以反哺到自己的聲樂獨唱中的。在這一點上,也希望我們的聲樂老師在上一對一小課的時候可以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學生。同時,我在《合唱與指揮》課上,選取了大量的影視劇插曲、主題曲、流行歌曲和戲曲,這也反過來對聲樂老師的選曲帶來了很大的啟發,最近幾年有不少的聲樂老師來和我探討、“求經”,也豐富了他們的教學曲庫。
近年,音樂院校受困于課程安排以及連年擴招的影響,在每學期期末的聲樂考試中,用音響伴奏代替了鋼琴伴奏。這種做法對《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傷害是致命的,由于缺乏實際的舞臺鍛煉機會,近幾年師范類學生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正在逐年下滑。而在《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邀請了教授《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的老師來為我們的合唱伴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也發掘了不少有即興伴奏能力和熱情的同學來為我們的排練和演唱進行現場伴奏。
(二)將相關課程進行形式上的整合
近些年,我堅持將《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排練與舞臺實踐結合起來,帶領音樂學院的合唱團參加了多種多樣的比賽和演出,如河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河北省金鐘獎的合唱比賽等,通過比賽和演出來激發同學們學習、排練合唱的熱情。在今年的《合唱與指揮》課程的結課音樂會上,我提出了一個“合唱音樂劇”的概念,將合唱與話劇或者說音樂劇相結合,這也是在表演形式上,直接將《合唱與指揮》課程與《藝術概論》課程、《歌劇排練》課程相結合所作出的探索。
我首先進行了劇本創作,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女大學生在我校音樂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及由此而產生的人生感悟,有采風課程、有論文寫作的環節、有《歌劇排練》課程的上課情景、有愛情的甜蜜、有她的情感變故、有對逝去感情的放下、有和舍友的旅行、有畢業的苦澀和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并將這次合唱音樂會的曲目巧妙地穿插在這位女大學生的故事中。同學們在這次合唱音樂會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既唱了合唱,又指揮了作品,既還原了其他課程的上課情景,又展示了自己雖稚嫩但真誠的演技,同時在劇本的創編上也展示了很高的才華。當然,這些不同課程在形式上進行的整合都是圍繞著《合唱與指揮》這門中心課程進行的,形式上的豐富多彩填補了合唱形式的單一性,同時,合唱又對各門其它的課程進行了“反哺”,最后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四、結語
對于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二本地方院校來說,目前正處在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的時期。
長期以來,我們課程的教學模式都是照搬省級師范大學甚至專業音樂學院的模式進行的。而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正開展得如火如荼,課程群的建設就是其中特別有魅力的一種。對于像《合唱與指揮》這種傳統的課程來說,就要去除舊觀念,引進新理念,打破過去音樂類課程之間“各自為政”的壁壘,以《合唱與指揮》課程為中心,緊密聯系《聲樂》《視唱練耳》《鋼琴基礎》《鋼琴即興伴奏》《音樂欣賞》《藝術概論》《歌劇排練》等課程。通過教學內容上的整合、教學形式上的整合使這些本來就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課程結合得更加緊密。這樣一來,同學們上課充滿了新鮮感,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對老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他們要走向“一專多能”的教學型道路,最后也為其他音樂類課程群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永振.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群的構建[J].當代音樂,2017(21):9.
[2]周婭.學科課程群建設:從理論思考到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18(7):7.
[3]張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技能的高師音樂實踐課程群建設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