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在中華傳承兩千多年,形成了現在極具風格同時又被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古箏作為古老的音樂器材,是中華精神財富的象征,體現著強烈的民族精神。高校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主力軍,設立古箏教學,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高校古箏教學對經典傳統曲目的教學研究,更是讓學生深入了解古箏文化,激發對古箏的熱愛和學習興趣,促進古箏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傳統曲目
【中圖分類號】G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隨著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越來越來多的人們開始關注并學習傳統樂器。古箏作為傳統樂器之一,在高校教學工作中得到了普及和傳承。對古箏傳統曲目的進一步傳承和研究,平衡當前高校古箏教學工作的矛盾沖突,促進古箏藝術的發展。在古箏傳統曲目的教學工作中,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來進行實際教學,通過對優秀傳統曲目的創新性發展,傳承人們喜愛的古箏文化。
一、古箏的發展流派
古箏作為傳統的民族樂器,經過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音色優美、音樂寬廣、表現力強的特色。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南北兩個大的流派。北方有河南箏派、山東箏派、陜西箏派為代表的,南方主要以潮州箏派、浙江箏派為代表。各派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古箏文化。
(一)北方箏派
1.陜西箏。陜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當下“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于絕響。陜西秦箏學會會長、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琴韻風格的箏曲,是陜西人民逐漸深入了解箏文化。后來涌現了《秦桑區》《姜女淚》《三秦歡歌》等優秀的陜西箏曲。
2.河南箏。從古代文學著作中,我們了解到箏在秦漢時期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的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調。在其指法的運用上,無論是珠圓玉潤的長搖還是凄婉欲絕的走吟,都是與曲調情懷成為一體,如《打雁》一曲,各種指法運用極富表現力,集敘事、狀物、抒情于一體,成為河南箏的一大特色。
3.山東箏。山東箏也成為了齊箏,主要流傳于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古箏傳授系統和曲目都有所不同,但是并沒有脫離傳統的“八大板”結構的標題性樂曲。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秦斷橋》。
(二)南方箏派
潮州箏。它流傳與廣東的潮州地區,是有著“華夏正音、中原遺響”的潮州音樂的一部分,經中原人民南遷帶入的古漢樂和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而成。潮州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特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領風騷。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經典曲目。
浙江箏。流傳于浙江、江蘇一帶,“遙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器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
二、高校古箏教學對傳統曲目的學習現狀
(一)涌現古箏教學傳統曲目的熱潮
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民間樂器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影響。高校大量開設古箏教學是箏文化傳承的積極一面,但是在古箏教學的質量和發展上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育避重就輕,以現代化的古箏曲目代替古典的傳統曲目,忽視對傳統曲目的學習和發展,導致現在大學生的古箏音樂素養普遍不高,缺乏民族音樂修養。
(二)缺乏對傳統曲目的正確認識
古箏作為古老的民族樂器,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承和發展,形成豐富多彩的傳統曲目。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對傳統曲目沒有系統的認識,容易混淆不同派系、不同地區的箏文化,導致對傳統曲目的傳承缺乏系統學習。傳統曲目大多是以時代為劃分依據,而傳統風格曲目則是根據內容和風格進行劃分,兩者之間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有部分人會將反映傳統題材并運用傳統音樂原素的古箏曲目,統稱概括為傳統曲目,這樣不清晰的曲目劃分,對高校學生系統的進行古箏曲目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
(三)缺乏強烈的民族性色彩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其曲調、音階和旋律都變現出強烈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性。我國古箏傳統曲目的重要基礎,便是獨居風格的民族語言和民族律動,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形成現在的古典箏文化。但是目前高校在現代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容易受到西方音樂文學的影響,導致古箏的傳統曲目經過西方音樂的改造,失去了其最原始、最本真的民族文化特色。基于此,高校應該更加關注傳統文化教學的民族性發展,注重對傳統經典曲目的學習和理解。
三、高校古箏教學對傳統曲目傳承的策略
(一)加強對傳統曲目的認識和理解
現代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古箏教學應當與時代特色相結合,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了高校學生更好地傳承古典箏文化,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曲目學習時,要嚴格甄選適合當前學生學習古箏的經典曲目,如《蕉窗夜雨》《踏雪尋梅》《出水蓮》等優秀曲目。近年來傳統藝術得到了逐步的發展,與當前的民間藝術、地方戲曲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古箏曲目,如《高山流水》《蘇武思鄉》等曲目,使傳統經典曲目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高校在對學生古箏教學時,一定要切記在保障傳統曲目原來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造,促進學生對箏文化的傳承。
(二)加強對傳統曲目的傳承和創新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國家政策發展之下,高校愈加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文化教育,古箏專業的開設和發展也得了較大的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不斷對傳統文化更新創造活力,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已經形成了一部分具有文學價值的傳統曲目。以《姜女淚》為例,從對傳統的繼承來說,作者充分的運用了陜西迷胡音樂的聲腔和曲牌,保證了傳統的地域色彩文化;從音樂的表現方面來看,繼承了該地區傳統音樂中刻畫悲情的獨特方式,“苦音”的變現手法。還有后來的《幻想曲》、《秋望》等古箏曲目,無論是其表演技巧還是音樂體裁都極具創新精神,是箏文化在當代發展的重要表現。
(三)加強對傳統曲目的民族性發展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是目前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小的阻礙,導致古箏教學對傳統曲目的傳承也受到了影響。高校在為學生甄選曲目學習時,要做到有計劃的從我國豐富的古典、民間曲目中,汲取其中優秀的音樂原素,將箏文化的傳承工作與時俱進,在保證民族特性的基礎上,促進我國古箏文化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結語
隨著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古箏文化受到高校學生的廣泛喜愛,高校也開設了古箏專業作為培養箏文化的教育基地。但是,目前高校在古箏文化教學過程,對傳統曲目的傳承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對傳統曲目的正確認識、缺乏濃厚的民族特色,這些都是在今后工作中急需改進的地方。現代化教育發展的今天,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基礎上,對傳統曲目進行大膽創新,促進箏文化傳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范冉.淺析古箏考級樂曲中的文化內涵[J].當代音樂,2019(2):96-97.
[2]李月晴.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融入高校古箏課堂的教學實踐應用[J].藝術評鑒,2017(1):112-114.
[3]安昀.試論高校古箏教學“范奏”的必要性及其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6,36(2):185-186.
作者簡介:孫爾年(1991—),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吉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