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舟

【摘要】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涌現出了大量的竹笛演奏家,演奏技法趨于成熟,竹笛作品的題材也益發廣闊、豐富,而簡廣易,作為劉森風格的傳承和發展者,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演進和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藝術魅力,創作的大量優秀曲目,流傳至今,堪稱經典。
本文主要圍繞簡廣易竹笛音樂開展研究,從樂曲譜例、風格特點、演奏技法等方面對文章進行理論支持,旨在為后來竹笛演奏者的表演實踐和傳承創新提供可資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竹笛;簡廣易;風格;技法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新時代竹笛發展概述
竹笛,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發展歷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地成熟和淳厚。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音樂文化和竹笛音樂藝術得到了蓬勃、健康、科學和系統的發展。七十年來,竹笛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黨和國家重視、支持和平推動的結果,也是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表演者、音樂工作者和音樂愛好者不懈努力的結果。迄今,竹笛演奏家可劃分為四個時代。這四代演奏家在風格上各具特色,獨具匠心,不僅創作了優秀作品,還在演奏技術上進行了探索與改進,推動了中國竹笛藝術的發展。筆者將重點研究和分析第二代竹笛演奏家簡廣易的竹笛音樂作品。
二、簡廣易代表作品分析
《牧民新歌》,是簡廣易于1966年創作的笛子獨奏作品。這首樂曲是他竹笛藝術生涯中最經典的作品。樂曲的創作題材來源于內蒙古伊克昭盟民歌,主要描述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內蒙古人民,家庭和睦,一派其樂融融的情景。這首獨奏曲也被廣大竹笛愛好者及演奏家譽為中國竹笛十大名曲,成為海內外最受歡迎的樂曲之一。
《牧民新歌》的曲式結構,借鑒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加上前面的引子,全曲為四部曲式,結構規整。曲式分析如下圖:
樂曲共分為四個部分,除去引子,全曲共157小節。全曲布局銜接緊湊,層次分明,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速度。速度隨著曲子進行,越來越快,情緒逐漸高漲,在全曲最后達到了高潮,這一速度變化的特色也是全曲的點睛之筆。
引子部分是共有六個樂句的散板樂段,有三次短暫的離調即羽調-角調-商調-徵調-羽調。
樂曲以E調或者D調笛演奏居多,E調略顯明亮,D調則較為渾厚。引子以打音和疊音開始,將人們帶到寧靜遼闊、綠意盎然的草原。
后半部分旋律基本保持平穩,通過笛子吹奏一句無伴奏清吹的旋律,與前面伴奏旋律襯托形成鮮明對比,最后隨著主音6的再次出現,伴奏部分通過富于旋律性的織體為之后的慢板進行鋪墊,速度提升,整體的律動和伴奏音型向慢板靠攏。
在技巧方面,多次出現了顫音技巧,不同于其他獨奏曲的二度顫音,簡廣易在這首樂曲創作中大量運用三度顫音,準確把握了內蒙地區的風格特點,內蒙地區民歌是以三度音為主要基調,進行展開與創作。本段出現多處上波音、顫音的記號,皆用三度顫音來演奏。強弱記號、延長音記號貫穿整個引子部分,由于內蒙古民歌的音樂特色是長調,長調旋律悠長,氣息延綿不斷,旋律極富裝飾性,引子中所吹奏出的音樂也符合長調的特點,忽遠忽近,漸行漸遠。為了表現內蒙悠遠的長調,延長尾音,在引子部分,越來越多的演奏者運用循環換氣技巧,這也是竹笛發展迅速的表現。在引子的創作中,簡廣易還運用了“魚咬尾”式的旋律發展手法。
慢板A樂段為全曲的第二部分,極富歌唱性。技巧方面,這段出現了許多滑音,目的是為了給整個慢板潤色,使其更加舒緩圓潤。
在慢板A樂段中有大量的三度裝飾音,如多次運用三度滑音技巧,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演奏者也會乏味。所以在本段中,滑音處可以通過三度顫音代替,這種處理方法是為了讓樂曲更加具有內蒙音樂風格,更具變化。本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吹奏時應當保持歌唱性,使用兩小節換氣的方法,目的是不打斷音樂本身的流暢性,給聽眾呈現更加自然動聽的音樂。
第三部分是B段小快板,在節奏上層層遞進,開始提速。主要是表現內蒙人民騎馬的歡快場景。
技巧方面,雙吐、三吐,用來模仿馬蹄聲,配上木魚的敲擊,與笛子部分相互呼應。
b段,旋律看似回歸抒情,旋律悠長委婉,但是在速度上并沒有放緩,而是緊緊銜接上一段小快板,這也是簡廣易老師的精妙之處,他在速度處理上逐步加快,運用連音、滑音和延長音符時值來讓此段飽滿、抒情。
c段,簡廣易老師沿用了譜例的抒情段落,更加豪放熱情,在調式上,從之前抒情委婉的羽調式轉入了色彩明亮的宮調式,旋律高亢,中音區轉換為高音區,情緒上更加激昂,為樂曲高潮部分起到了鋪墊作用。
最后一部分。C樂段,速度進一步加快,情緒也越來越高,表現出牧民騎在馬上飛快奔跑的畫面。
在演奏技法上,連續雙吐再次出現,重音也體現出它的作用,使這一段更加鏗鏘有力,豪邁奔放,最后隨著一聲嘹亮的馬叫聲,樂曲達到頂峰,隨之結束。這一段的點睛之筆就是仿馬叫,出現的4度顫音不能吹奏均勻,而是要由慢及快,才能把馬叫聲完美運用到這首樂曲中。
三、音樂特點分析
整首《牧民新歌》,簡廣易運用了多種演奏技法,填補了許多竹笛發展史上的空白。
(一)蒙古長調
蒙古長調是蒙古特有的歌曲。在旋律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無固定節拍、節奏循環規律,氣息寬廣,深沉動人;二,用密集的同音反復來構成顫動的長音”。簡廣易在樂曲引子部分使用蒙古長調的音樂元素,上文中對此進行了分析。
(二)仿馬頭琴
馬頭琴因外形被雕刻成馬頭,材質、音色也符合內蒙人民的審美情趣,深得當地人民喜愛。與蒙古長調緊密結合,調式以小調為主,在演奏中通常會將調式音延長,“在演奏中體現出強烈的隨意性。在實際演奏中,會大量使用三度顫音以及滑音”。簡廣易在創作中,將仿馬頭琴這一技術特點使用到極致,全曲多次出現三度顫音、滑音。
(三)樂曲結構
在曲式結構方面,《牧民新歌》采用了四部曲式,全曲最大的亮點在于速度變化,層層遞進,速度逐漸加快,在最后一段達到高潮,也開創了竹笛藝術新型的創作手法。
四、結語
如果俞迅發是新中國第二代竹笛演奏家的第一人,其次即為簡廣易。簡廣易勇于創新和不斷探索,集眾家之長,開創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符合時代音樂審美情趣的笛子曲及演奏技術,最為廣大愛好者和演奏者熟知的,就是《牧民新歌》。全曲多次出現的滑音、打音、顫音、花舌、雙吐等技巧,是簡廣易將南北風格相結合的體現,整首樂曲并沒有偏離內蒙的風格,豐富了全曲的演奏技巧。作品無論是風格還是技法,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值得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平.張平音樂文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 (7).
[2]胡亮.簡廣易竹笛藝術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2008.
[3]耿濤.簡廣易竹笛作品創作研究[J].中國音樂,2006.
[4]樹蓬.簡廣易笛曲創作謅議[J].人民音樂,1984.
[5]周建飛.簡廣易竹笛藝術探究[J].陜西師范大學,2016.
[6]張維良.竹笛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1(11).
[7]扎木蘇.馬頭琴藝術及演奏風格研究[J].北方音樂,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