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笑
摘要:當前,互聯網已經滲透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互聯網經濟的規模以及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對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積極影響,同時也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發展空間,從微觀層面而言,基于互聯網視域下的經濟發展不應僅局限于數字化、信息化,而是需要借助互聯網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以及實現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因此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理念,果斷擯棄互聯網經濟運行中的制度性瓶頸以及思維定勢,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經濟在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作用。本文將簡單介紹互聯網經濟的內涵,通過介紹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重點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經濟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 產業轉型? 有效路徑
互聯網的產生和應用已經對大眾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形成巨大影響,現階段,互聯網經濟給中國經濟的貢獻度明顯提升,逐漸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ヂ摼W經濟對傳統市場交易的時間空閑進行了全面突破,并且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互聯網也實現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生產要素更加廣泛地、自由地在各個產業中快速流通,使得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使用效率明顯提升。當前,我國正在各個領域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于我國傳統產業結構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傳統產業發展深受互聯網經濟的沖擊,因此認真審視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極具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經濟的內涵
互聯網那個經濟指的是在互聯網應用背景下產生的全部經濟活動以及經濟關系的總和,現階段,互聯網經濟類型主要涵蓋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經濟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全新經濟現象。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各個參與主體例如消費者、金融機構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等,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環節都充分應用了互聯網技術,并且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能夠對上述行為進行分析和預測,最終為作出科學決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撐。另外,在互聯網技術加持下,互聯網羽產業之間的融合程度明顯提升,實現了不同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推動實現了生產規模化以及標準化。同時,大眾在互聯網經濟中,其消費行為以及行為意識也得到了轉變,消費者在推動互聯網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對比分析
(一)發展階段速度層面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勢頭迅猛,相比之下,我國工業產業已經進入發展的中后期,具體而言,兩者差異集中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兩者市場需求具有明顯差異,傳統工業產業同質化需求較為顯著,通常以大規模消費性質為主,然而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消費需求更多體現為個性化以及多元化,這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形。其次,傳統工業產業領域大多集中在電力以及鐵路領域,其在市場拓展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互聯網經濟更加側重對市場深度的拓展。再次,傳統工業生產注重標準化和規?;a,對于生產企業而言,必須在數量以及價格維度上基于充分支持才能獲得市場主導權,而互聯網經濟則是強調滿足消費者個性化以及多元化的需求,并根據大數據以及云計算深度分析消費者行為,為其匹配精準的產品以及服務。
(二)融合程度層面
當前,學者針對互聯網經濟與產業轉型升級兩者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比重的分布層面,在部分學者看來,互聯網給我國專業升級轉型形成了以下影響,首先,互聯網技術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剔除了阻礙產業優化和發展的制度性瓶頸。其次,由于互聯網的滲透范圍較廣,使其能夠廣泛影響產業結構比重。再次,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有助于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此外,部分學者還指出,互聯網經濟帶來的信息化建設能夠讓產業邊界更加模糊化,導致產業結構的優化方向主要以信息驅動為主,改變了傳統粗放式的發展形態,高級化以及集約化發展將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同時由于互聯網技術本身處于不斷迭代以及創新過程中,因此,其給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是從底層邏輯驅動的,并非是局限于表面的小改動以及小調整。
三、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和現狀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
首先,輕工業以及重工業比重極不合理,重工業占比達到72%,同時我國重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現象較為嚴重,由于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現象的長期存在,其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是其整體占比仍然具有較大提升空間。相對于中等收入國家而言,我國第二產業占比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制造業的比重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25%至35%,達到了56%。
(二)傳統制造業產能過?,F象普遍
以水泥、船舶以及鋼鐵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產能過?,F象較為普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將GDP作為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使得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生產耗能遠高于世界同類企業,其平均幅度達到了20%。同時處于我國制造產業整體附加值不高,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整體制造專業水平極低,產業鏈不健全,部分產業鏈對國外產品的依賴度較大,因此產品具有較高的安全風險,這也是出現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制造業缺乏核心關鍵技術,制造水平偏低
自主創新能力能力偏弱導致我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絕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核心技術或者專利,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僅為15%,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高新技術開發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優勢,這是影響我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利用互聯網經濟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一)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融合
傳統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解決產業過剩問題,還需要聚焦環境保護以及提升用戶品牌認知度,這樣才能提升傳統產業的綠色化以及品牌化。互聯網經濟將用戶需求作為組織生產經營的重要維度,實現了用戶需求與生產經營的“端到端”,有助于解決產品過剩的問題,因此對于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產業而言,需要借助互聯網,不斷提升經營管理生產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重塑傳統產業發展結構,清除阻礙產業結構轉型的制度瓶頸,同時還需要借助互聯網打破原有的既得利益,提升生產經營的組織能效和企業效益。
(二)加強對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政策傾斜以及資源支持
互聯網經濟給產業轉型和升級帶來的巨大促進作用,需要圍繞互聯網經濟羽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多層次、多觸點的資源支持體系,由于互聯網經濟的特性,并結合現階段我國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給予必要的資源支持,例如加強互聯網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例如網絡通訊以及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等,促使我國第三產業能夠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的產品以及服務。
(三)樹立創新意識,全面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必須依托樹立創新意識,不斷豐富和拓展融合形式和場景,持續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發力度,以技術驅動制造水平的提升?;ヂ摼W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因此需要以發展的視角不斷審視產業轉型之路,大膽開拓創新,摒除長期存在的僵化思維以及制度,大膽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大膽試錯,及時總結經驗和調整,這樣才能全面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不斷迭代和創新的背景下,互聯網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互聯網經濟給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相比之下,傳統產業發展趨勢,因此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具體而言,應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和互聯網融合;加強對發展互聯網經濟的政策傾斜以及資源支持以及樹立創新意識,全面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我國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瑞軍.互聯網經濟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07):40.
[2]賈哲,金磊.淺析互聯網經濟模式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J].現代經濟信息,2019(02):4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衛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