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繼紅
摘要:高校是和諧社會非常重要的有機構成部分,具有傳承文明、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和諧校園建設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引導與推動作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中起到凝聚、理論導向、輿論引導等作用,對和諧校園建設意義重大。本文對和諧校園建設中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作用進行闡述,深入剖析和諧校園建設中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不足,對加強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策略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宣傳思想;工作;和諧校園;作用
前言
美好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我黨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新世紀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拓展并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為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高校是培養知識層次較高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場所,和諧社會建設目標在高校的落實就是和諧校園的建設。高校作為和諧社會的有機構成部分,其任務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校園建設一方面體現了教育規律,另一方面闡釋了高校的科學發展。基于宣傳思想工作的和諧校園建設,不但與高等教育辦學方針相吻合,同時是對建設和諧社會號召的響應,為高校發展提供了保障。
1.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流于形式
宣傳思想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各項任務完成的保障,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都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出現不平衡,出現重視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現象。高校中部分領導對宣傳思想工作重視不足,缺乏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宣傳工作的開展,從而造成部分高校對科研重視、對任務輕視,對業務重視、對宣傳思想工作輕視的現象。例如,部分高校存在宣傳思想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造成不能正常開展工作。
另外,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的建設力度不夠,素質有待于提高,制約了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1.2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內容不具體
宣傳思想教育的內容實現了宣傳思想教育主體聯系客體,高校當前宣傳思想教育內容不具體,缺乏與和諧社會建設的聯系。政治、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是高校傳統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師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個體發展距離比較遠,創新性不夠。部分高校宣傳思想教育內容的選擇脫離了建設和諧校園的實際,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只重視對師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的引導,然而對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教育等重視不夠,造成高校宣傳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好。
1.3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缺乏多元化的手段
科學的方法保證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開展。部分高校在宣傳思想工作過程中,對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方法重視不夠,只是對上級文件進行收發,通過“讀報紙、念文件”等方式,達到了一定數量的活動數量。然而活動質量低,效果差。例如在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部分高校在宣傳教育工作過程中,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沒有與學校實際相結合,造成了教條化與機械化,從而不能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2.措施及作用
2.1貫穿一條主線
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于整個高校思政工作及教育教學全過程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要實現深入學習全覆蓋。高校黨委可以通過召開專題會議,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高校各黨總支可以積極通過集中學習、舉辦知識競賽等多元化方式,組織廣大師生認真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積極做好灌注工作。把強化理論灌輸、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作為主攻方向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高校可以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第一課程來抓,特別是將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課堂中;舉辦黨委書記上黨課、黨總支(支部)書記上黨課,邀請專家教授作專題講座,進行宣講和解讀;加強新媒體建設,充分利用學校官方媒體,傳播校園正能量。
2.2強化三個責任
黨委主體責任、第一責任人責任、師生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黨委對學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從學校頂層力量角度而言,要持續強化黨委主體責任。加強高校領導班子自身建設,確保黨委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尤其是意識形態陣地的話語權,進而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2.3搭建三個平臺
理論研究平臺、網絡思政平臺、雙創教育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理論指導,搭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平臺十分必要。整合學校馬克思主義課程師資資源,著力解決當前高校“注重業務,輕視思想研究”的問題,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可以通過制定思政課題規劃、設立專項基金等措施,推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專家、出成果,服務教學改革,服務學校辦學定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政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結合學生成長成才特點和規律,搭建網絡思政基礎平臺。
2.4實施五大工程
基因植入、課程創新、教師培養、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工程思政基因植入工程。整合學校資源建立思政基因庫,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故事、道德規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涵分解為成百上千的思政基因元素,并將這些基因元素融入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在內的所有課程;
使所有課程都散發出“思政味道”,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由“思政教師”向“教師思政”轉變,推動形成同向同行、協同發聲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探索實行教育管理學分制模式。
在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實踐和宿舍文明建設等方面分別予以量化對比,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式教學模式,運用“互聯網+”課堂,采取以一定的時間比例分配理論講解和開放式交流的時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
運用實踐項目教學,讓理論更接地氣,實現實踐教學全覆蓋。精心設計項目,倡導讓學生從課堂走出去感知社會。比如可以采用畢業生訪談、道德模范宣講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展示等方式,探索實現學生從課堂到社會,從校內到校外的轉換。積極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采用專題化教學,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
高校思政工作教師不僅包括輔導員在內的黨政管理干部,也包括專業教師在內的一線教師。思政教師能力培養提升的路徑是多元化的,比如開展輔導員業務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致力于教師發展,提升教師綜合能力,通過對新入職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強化自身使命和職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等等。高校要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扎實推進文明校園建設,持續優化育人環境。
結束語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突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將和諧學風、教風、校風的建設作為重點,優化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使師生員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從而確保和諧校園建設過程中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作用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史悅軍.和諧校園構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J].科技經濟刊,2017(20).
[2]孫巖.淺談和諧校園構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J].辦公室業務,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