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周孟亮
[摘要] 從農村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的影響及原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對策與建議三個方面對相關文獻予以梳理,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民生活垃圾處置行為的研究多基于單一視角,缺乏必要的宏觀統籌,也未能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和探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手段及其相關的實證檢驗。列舉了三個往后可供探討的研究視角: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現狀及問題;生活垃圾治理中的農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利益博弈及補償機制研究。
[關鍵詞]農戶;生活垃圾;處置行為;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D267[文獻標識碼]A
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促進農村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了生活垃圾的大量產生。據統計,我國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產國,而且農村生活垃圾產生和排放的數量已經超過城鎮(黃開興等,2012)。有研究指出,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通常,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越高,生活垃圾的排放量相對較高(姚偉等,2009)。此外,農村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給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設施,加之監管缺位等原因,許多農村處于“垃圾處理靠風刮、污水處理靠蒸發”的不良狀態,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不容小視。因此,為緩解和解決生活垃圾污染,逆轉環境惡化問題,不少學者提出必須要轉換視角,按照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來探尋新路徑。在綠色化發展約束下,本文擬從農村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的影響及原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對策與建議等三個方面對相關文獻予以梳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簡要述評,以期能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等方面的研究有所幫助。
1 農村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的影響及原因研究
一項在全國范圍內對村級環境污染現狀進行抽樣調查的研究發現,24%的飲用水污染和18%的河水污染主要是由生活垃圾引起的(黃季焜等,2010)。唐麗霞等(2008)基于全國26省141個村的調研發現,農村生活垃圾已經在農村總的污染源中占53%,且成為主要環境污染源。此外,國外學者Mosier(2001)指出農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致使農村生活飲用水中的微生物指標超標,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造成了威脅。其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環境自凈能力,使農村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Sigler(2014)研究發現,在世界范圍內,每年生產近2.8億t的塑料材料,其中大部分最終到了垃圾填埋場或海洋。這些塑料垃圾不僅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威脅,也對野生動物十分有害。
關于農村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日漸提高,過去被視為“放錯位置的資源”的生活垃圾無人問津,隨意丟棄或露天焚燒。王金霞(2011)統計發現“2010年,我國農村人口人均日排放垃圾0.95kg。其處理方式主以丟棄為主,49.1%的垃圾處于無人管理的裸露狀態,僅有19.4%的垃圾被堆到規定地點進行統一清運處理”;另一方面,城鎮化的推進帶來了農村生活垃圾組成成本的多樣化,工業制成品的涌入給農村地區帶來了大量難以降解的廢棄物(劉瑩等,2012)。此外,黃開興等(2012)研究發現我國農村生活垃圾人均日排放量在南北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垃圾組成結構在地區間也有較大的不同。
2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研究農戶生活垃圾治理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從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外部因素等方面著手。王金霞等(2011)研究發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農村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會顯著促進生活垃圾的處置。楊金龍(2013)利用對全國90個村莊的調查數據,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法,探討政府管理、村域社會資本、個人因素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發現,政府管理、村域社會資本和個人因素均對村莊生活垃圾治理有正向影響。李玉敏等(2012)則指出影響農村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因素除了相關政策法規,還與生活燃料來源,人口密度以及家庭收入密切相關。此外,其研究結果還表明,在我國農村地區發展與推廣新的清潔能源替代傳統的能源能有效地降低農村生活垃圾的排放。
國外學者對于影響生活垃圾治理因素的研究相對較早,除了對一般性的影響因素關注之外,在研究視角的選擇上還有許多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的做法。
2.1 生活垃圾服務成本研究
Hirsch(1965)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垃圾收集的計量經濟研究開創性文獻——《市政服務的成本函數:以垃圾收集為例》。該論文構建了一個“理想的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成本的模型”,試圖找到影響垃圾收集成本的各種因素。Simes(2012)等認為早期研究主要關注垃圾收集服務的成本分析,并且現已經開始關注垃圾收集服務的提供方式對成本的影響。隨后,Stevens(1978)等學者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針對生活垃圾服務成本展開了大量的研究。
2.2 影響居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的關鍵因素研究
通過對居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者和非循環利用者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循環利用者對循環利用項目了解較多,并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哪些垃圾需要分類收集等,而非循環利用者則對這些方面的了解明顯不足(Vining,1990)。 Stern(1995)研究發現環境價值和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且與生活垃圾循環利用顯著相關。Derksen(1993)通過對加拿大Calgary和Edmonton兩個地區居民循環行為研究發現,垃圾箱的設置以及可靠持續的收集運輸能力是居民實施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
3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對策與建議研究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作為公共事務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是政府的職責,但也有學者認為政府供給難免造成效率低下的問題(張繼承,2008)。章也微(2004)提出,政府主導模式和企業主導模式都難以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均存在失靈的情況。因此,其主張政府與市場共同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也有學者認為,按照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污染者付費”原則,作為生活垃圾的制造者及生活垃圾污染的受害者,農村居民也應當成為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蔣培,2019)。此外,張靜等(2009)基于對海南省瓊海市某村的入戶調查,分析了海南省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的特征,提出實行村民付費的方式來解決生活垃圾的長期處理運行費用。趙晶薇等(2014)則指出,3R原則即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減量化分類回收、生態化集中處理并協調處理好政府、市場與農戶三者間的關系是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有效途徑。此外,積極研發并推廣各種生活垃圾綜合利用及循環再使用技術也可有效緩解農村生活垃圾“圍村”等現狀(劉明越等,2015)。(賈亞娟等,2019)提出應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網絡,形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多元主體,并合理劃分各個主體治理污染的責任界限,同時加強宣傳和獎懲力度,形成村民自治、德治和法治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問題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
國外學者Taylor(1995)提出,鑒于農村生活垃圾服務成本較高,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帶來的危害,需要積極研究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路徑。根據食品和農業組織(FAO)的相關數據,全球供人類消費的食品中,約三分之一在食品供應鏈中處于浪費狀態。在許多國家,食物垃圾通常被用于填埋或焚燒。然而,這兩種方法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和環境壓力。由于食物垃圾有機成分豐富,理論上可以將其作為有用的資源用于生產生物燃料,諸如沼氣、氫氣、乙醇和生物柴油等(Kun,2014)。
4 述評
綜上所述,國外關于生活垃圾處置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活垃圾污染的影響研究、生活垃圾服務成本研究、影響居民生活垃圾循環利用的關鍵因素研究、生活垃圾資源化路徑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則對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的影響、造成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置行為的原因、生活垃圾治理的主體功能、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總體而言,國內外對農民生活垃圾處置行為研究多基于單一視角,缺乏必要的宏觀統籌,也未能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和探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手段以及相關的實證檢驗。為此,筆者認為未來我們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機制與政策研究方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系統性和具有價值的研究與探討。
一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現狀及問題。一方面,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的現狀、特點及空間差異。各地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傳統文化習慣等方面的不同,農民對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置方式、循環利用水平必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另一方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解構。盡管政府部門已經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無害化處理政策,但并未能從實質上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
二是生活垃圾治理中的農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主要有:農戶生活垃圾處置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農戶對生活垃圾治理的價值感知分析;農戶生活垃圾治理參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等等。
三是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利益博弈及補償機制研究。主要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利益相關者識別及其演化博弈研究;農戶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補償標準測算;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利益補償機制的構建,等等。
[參考文獻]
[1] 黃開興,王金霞,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排放及其治理對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09):72-79.
[2] 姚偉,曲曉光,李洪興,等.我國農村垃圾產生量及垃圾收集處理現狀[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26(01):10-12.
[3] 黃季焜,劉瑩.農村環境污染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來自全國百村的實證分析[J].管理學報,2010,7(11):1725-1729.
[4] 唐麗霞,左停.中國農村污染狀況調查與分析—來自全國141個村的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08(01):31-38.
[5] Mosier A R ,Bleken M A,Chaiwanakupt P ,et al.Policy Implications of Human-Accelerated Nitrogen Cycling[J].Biogeochemistry, 2001,52(3):281-320.
[6] Sigler, Michelle.The Effects of Plastic Pollution on Aquatic Wildlif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Solutions[J].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2014, 225(11):2184.
[7] 王金霞,李玉敏,黃開興,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處理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06):74-78.
[8] 劉瑩,王鳳.農戶生活垃圾處置方式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03):88-96.
[9] 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放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02):1-6.
[10] 楊金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90村的調查數據[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06):67-71.
[11] 李玉敏,白軍飛,王金霞,等.農村居民生活固體垃圾排放及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0):63-68.
[12] Hirsch W Z .Cost Functions of an Urban Government Service:Refuse Colle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5,47(1):87-92.
[13] Simes P , Marques R C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waste sector.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106):40-47.
[14] Stevens B, Scale.market structure and cost of refuse colle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8(60):438-448.
[15] Vining J , Ebreo A .What Makes a Recycler?:A Comparison of Recyclers and Nonrecyclers[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0, 22(1):55-73.
[16] Stern P C , Dietz T ,Guagnano G A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Social-Psychological Context[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6):723-743.
[17] Derksen L, Gartrell J.The Social-Context of Recycling[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3, 58(3).
[18] 張繼承,李華友,馮慧娟.國內外再生資源回收市場的比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02):45-47.
[19] 章也微.從農村垃圾問題談政府在農村基本公共事務中的職責[J].農村經濟,2004(03):89-91.
[20] 蔣培.規訓與懲罰:浙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社會邏輯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103-110+163-164.
[21]張靜,仲躋勝,邵立明,等.海南省瓊海市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特征及就地處理實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11):2422-2427.
[22] 趙晶薇,趙蕊,何艷芬,等.基于“3R”原則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2):263-266.
[23] 劉明越,李云艷.農村垃圾污染的危害與治理[J].生態經濟,2015,31(01):6-9.
[24] 賈亞娟,趙敏娟,夏顯力,等.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與建議[J].資源科學,2019,41(02):338-351.
[25] Taylor S, Todd P.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Intentions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5): 603-630.
[26] Kun Kiran E , Trzcinski A P , Ng W J , et al.Bioconversion of food waste to energy:A review[J].Fuel,2014,134:38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