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是最好的學習和記憶時間,但在我們的早自習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缺乏興趣,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內容安排隨意,沒有計劃的輔導等現象。我想學生除了課本基礎內容鞏固、強化外,應在每個早自習中補充一些傳統的文學知識和文學文本,比如古詩詞,簡短的古詩文、賦、小說等。讓學生對文學傳統有個大致地認識,同時起到加強積累的作用;讓學生能在以后的寫作中、語言交流中運用起來,達到提升素養的目的,從而真正地去實現語文早自習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早自習;興趣;目標;有效利用
新課程要求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強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具體表現為在舊版的基礎上把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增加至72篇,在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也強調文化經典著作、古代小說、古代戲劇的閱讀,而古詩文的背誦我們必須從早自習入手。高中基本上都有早自習,一般為30~40分鐘,語文和外語平分,也有英語4個早自習、語文2個早自習的學校。語文早自習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早上的黃金時間,讓學生朗誦、背誦,從而達到積累知識的目的。早上是學生記憶效果最好的時間段,這一時間用好了,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非常有益的,最明顯的效果是語文成績的提升。在我們的早自習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 學生缺乏興趣
就我在職的學校為例,一些學生在早自習中的狀態不佳,前20分鐘效果很好,后20分鐘效果一般般,老師在的時候還在背誦,但實際上學生的積極性已經在下降,狀態就是疲憊,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語文的興趣在逐漸流失。用學生的話來回答就是:機械重讀,沒有新意,每天早上一直背,背著背著就瞌睡了,無聊了。
二、 教師內容安排隨意,沒有計劃
現在語文早自習的模式即為“上課時老師到堂,提出早自習需要背誦或熟悉的內容,然后圍繞教室走幾圈,督促學生拿出書本,開始執行任務,等學生逐漸都讀起來后,老師便可以離開,等待下課前兩三分鐘再到教室檢查一遍學生的讀書情況,或者不離開教室,就坐在講臺前不再說一句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學生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下,機械地打開課本,或快或慢地讀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讀的文章來,視老師情況而決定認真晨讀與否”。
大部分語文老師對學生在早自習中的表現,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被學生欺騙,不明白為什么學生的語文成績提不上去,語文素養邁不上一個新臺階;要么是知道了學生的狀態,不能很好地有計劃有目的地實行,重復著以往的早自習模式,最后老師和學生在早自習這個寶貴的時間里各做其事,導致了惡性循環的產生。
針對這一現象,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 從課文內容基礎開始,鞏固、強化課文必背內容。我在開學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時間來熟悉課本內的文章,預習《創新設計》上的預習部分,正字音和字形,識記詞語和成語內容,通過大聲地讀,培養語感,夯實基礎。這些內容可由科代表引領一起讀,也可自由誦讀,背會后同學互相考查,老師參與抽查并每次檢查寫下記錄。我在開學的兩周時間里,第一周周二早自習,前15分鐘安排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的背誦內容,后15分鐘安排了《采桑子·重陽》《七律·長征》和《浪淘沙·北戴河》三首詩歌的背誦內容,最后10分鐘默寫所背的內容。第一周周四早自習上,前20分鐘安排了《詩兩首》的背誦內容,后10分鐘安排了識記《高中語文知識匯編》第42頁教材重點詞語第一課和第二課的內容和第52頁常見近義成語五組10個,最后10分鐘繼續默寫課文。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能完成目標任務。這階段時間長短視教學內容的多少而定,一般在15~20分鐘內。
2. 注重積累,提升語文素養。我在第二周周二的早自習上,加入了跟高考考點有關的古詩詞題型賞析;周三早自習加了李白的《金陵望漢江》這首詩,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和我的講解,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詩歌考點中的意象和意境答題步驟;周四早自習選取了陳與義的《尋詩兩絕句》,讓學生賞析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并加以分析。學生最后都完成了背誦并掌握了考點知識,初見成效。此階段時間同樣視提供的內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分鐘左右。
3. 開闊眼界,提升理解能力。讓學生自己提供早自習的閱讀素材,內容不限,可以是一篇美文,可以是一首詩詞,也可以是寓言故事……此舉在于鼓勵學生多讀,多分享。第三周周二的早自習上,科代表領頭誦讀了自己創作的美文《藍色的夢》,聆聽了同學的夢想,我和其他同學深有感觸。這一過程由學生輪流來做,一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二是能督促他們閱讀。這一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鑒別、鑒賞能力,學習他人的優點,鞭笞自己。這一階段可以控制在5~10分鐘內。
如果時間還有剩余的話,可讓學生自由安排,教師也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安排學生預習或復習,或巡視解答學生的疑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說的就是學習要有興趣。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我們熟知的著名科學家達爾文,因一次考察,對某島上動物外型的異樣產生興趣。也許我們會奇怪一陣子,就逐漸淡忘,但達爾文卻不罷休,進入更深一層的研究,用了22年時間寫成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進化論。被喻為“科學巨人”的牛頓在蘋果樹下看書時,從一個蘋果成熟落下而引發了聯想。試想一個蘋果掉下來是一件怪事嗎?不,它很常見。誰也沒有去注意它,因為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它不掉下來難道飛天上去嗎?正是牛頓對這個我們不在意的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既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從成功的事例中知道,人的成功需要正確地引導,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它推動著人們主動地去開拓進取,促使我們學會發現身邊的大小事,進一步取得成功。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標地完成早自習的任務。我想語文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課,早自習也不是沒有激情的早自習。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2017.
[2]鄧傳輝.高中語文知識匯編[M].中南大學出版社,2015.
[3]凌艷青.論高中語文早讀課的優化改進[J].現代教育管理,2016(2).
[4]張佳林.語文早自習教學中老師主導性的實踐體會[J].新課程視窗,2016.
作者簡介:劉斌,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