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應用性強的學科,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數學知識。本文基于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角度,探討活動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實施策略、途徑,把握活動的綜合性、多樣性、探究性,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數學課程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針對小學數學的要求,已不再單純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其數學素養的培養。通過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旨在利用這一新興的課堂形態,幫助學生聯系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存在的問題
由于這種課程形態是新的教學方式,教育界對其的研究較少,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活動內容單一性,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讓學生在這個過程學到數學知識,同時還發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因此它應包括課堂、校園、校外三個范圍的數學活動,當前大部分教師開展的數學實踐活動,還停留在課堂活動的層次和范圍;第二,活動內容過于形式化,部分教師對于這種新興的課程形式認識不足,往往會模仿其他教師的做法,特別是活動的組織形式,由此呈現了活動過于形式化的情況。第三,活動內容缺乏生活性,上文提到這種課程形式是為了促進學生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但在實際活動過程中缺乏兩者的聯系。此外,活動內容的設置過于枯燥和形式化,使其未能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最為關鍵的是,活動課堂教學沒能體現時代性和地方性。
二、 立足數學課程拓展活動的內容
為了避免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化、缺乏生活性的特點,教師應立足于數學課程的特點,從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目標出發,擴展活動的實效性。
首先,活動實踐,對于實踐活動的時間長度,可以一節數節課,也可以是一個月甚至一整個學期,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要選擇合適的課題,安排適當的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在這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活動的完整性。其次,要注意活動地點的變換,要盡可能更換活動舉辦地點,如活動選擇在農村、社區、工廠等地點,這樣不僅使活動更貼近生活,同時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活動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要確保學生的安全。最后,為豐富實踐活動內容,需要教師設置更加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如根據學生意愿采取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或兩者結合的活動組織形式,若是條件允許還可將合作的范圍擴大,跨班級、年級甚至跨學校合作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例如,學校舉辦的春、秋游,就為舉辦數學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實施條件,學生們可以在此活動中娛樂,又在活動中受益學習到數學知識。
三、 立足于教學實際整合課程資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整合課程資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通過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設置巧妙的活動方式與情境,激發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好奇心,如此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探究、解答某一問題時能夠體驗到答題的成功喜悅,并建立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整合的課程資源要注意與學生實際生活環境密切聯系,數學活動的知識,要選取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性的知識,活動應更加“接地氣”,對于其中涉及的數學問題不應人為加工或雕琢。例如,要避免“游泳池一邊灌水,一邊放水”的矛盾性問題。應把問題立足于生活實際,例如春游中每人100元的購物支出,要求學生制定好在春游中的花錢計劃,可以是學生獨自花錢,也可以鼓勵學生組合花錢,如5個人一起花500元。在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總結活動中的花錢經驗,為實現某一花錢目的(買零食、買門票等)設計更具性價比的花錢方案等。
整合課程資源要盡可能體現其地方性特征,經濟發達、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不同,學生綜合素質也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了解深度,開發和利用好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以此促進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親切感。把握課程資源的時代特色,教師要關注每一時代的特征,仔細研究當代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如此才能開發出好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
將數學活動與學校其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針對兩者互有交叉、共有的內容,如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數學教師要注意因地、因時制宜,充分挖掘學校的自然、人文資源,將其作為教育資源納入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整合和貫通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
綜合上述,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得以進行靈活多樣的教學嘗試。這種活動具有開放性、自主性、綜合性、體驗性的特點,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曾淑華.小學數學教學中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策略探究——以六年級上冊《節約用水》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4):183+202.
[2]洪薈春,洪建林.初探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八大課型的特點、模型及實施要求[J].現代教育科學,2015(6):149-151+103.
作者簡介:陳海燕,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