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更好地發揮學業評價在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管理方案和操作辦法非常必要。為提高實效性,本課題立足于課堂教學實踐認為:要側重于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內容要全面化;評價的手段和形式要多樣化;應做到質評與量評相結合。
關鍵詞:學業評價;小學數學;管理方案;操作辦法
學業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受教育者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所做出的一種價值斷定,其具有導向、激勵等功能。《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對學生數學學業進行評價時,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小學數學是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基礎性與工具性學科,對小學數學學業評價不僅是為了了解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知識掌握狀況、思維啟發情況,以及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為學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進而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調整教學思路,從而為學生下階段的學習付諸實踐,實現減負增效,同時也能為今后的數學教學積累成功經驗,為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鑒。由此可見,小學生的數學學業評價要做到全面、科學,可操作性強。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的數學教研組經過探索、實踐與反思,所積累的評價管理方案和操作辦法如下,希望能為小學數學學業評價工作提供參考。
一、 要側重于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走訪發現,部分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多側重于期末的那次考試分數,并將其填入“通知書”,作為學生家長了解孩子學業的一紙重要參數。
眾所周知,期末測試卷考查了學生對本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為數學教師本期教學工作的總結與反思提供了數據來源,但期末測試是典型的結果性評價,且一次考試分數若代表一期的成績與表現,顯然不夠科學與合理,因為結果性評價形式有很多種。為此,對小學生的評價更應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此類評價當然也可重點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結果,但應與小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自信心,團結協作意識,探索精神等相結合,對小學生的學評價更加科學、合理,且便于操作。
二、 評價內容要全面化
對小學生數學學業的評價,從有利于提高小學生數學素養的視角出發,改變以往的教學評價輕過程,重結果;輕綜合能力,重知識體系的片面性。
改革后的評價方案既要考查小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小學生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通過測試來考察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個核心要素,力爭做到評價內容的全面化,以此促進小學生長大后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維度包括: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探究方法、數理表達、作業展示、課外能力拓展等。這些維度中內容,有的可以劃歸認知領域,有的則屬于非認知領域。在評價時,專家建議既要突出基礎目標的達成度,又要突出有效思維時間的長度,還要突出情感內化的深度。例如學習小學四年級數學“怎樣租船省錢”例題之后,布置了學業評價內容:設計習題“黃河一日游”組織活動方案,引導小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潛意識的“數學建模”,從活動方案中找已知條件,例如“出游總人數、客車與小汽車的車輛荷載人數及價格、然后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性探究,圍繞如何節省開支、如何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活動的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設計,反饋后,數學教師依據小學生的合作與探究情況,做出全面性的評價:例如“最佳合作小組獎”“最佳創意獎”“最合理方案、最省錢方案獎”“最安全方案獎”等。每個學生通過思考與合作,最終都得到了教師的表揚,收獲了喜悅,同時也向他們滲透了一種“合理消費,經濟、安全出行”的社會生活意識。
三、 評價的手段和形式要多樣化
為進一步提高評價管理方案和操作辦法的實效性,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必須要多樣化,無論是結果性評價或是過程性評價,都要多樣化,因為每個學生都喜歡新鮮的感觀刺激,再好的方法與手段用多了,都可能導致他們注意力分散,學習興趣下降。常用的評價手段和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師評、試卷考評、組長評價、自評與同學互評等。其中,要營造學生自評和互評的良好氛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學者張華(2011年)的研究認為:“傳統的評價一般是他評的方式,不利于評價促進小學生發展功能的體現,其建議通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我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步反思自己學習上的優勢和不足,然后學會找差距,再有效調整學習策略,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的目的。”小學生通過主動自評,在學習與理解中的歷程,可以檢查自己的數學知識獲得與不足,期間,小學教師要積極引導,使小學生在相互評價過程中學會悅納自己、學習他人優點與長處、形成健康向上的學習觀。
四、 應做到質評與量評相結合
新課程精神強調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眾人皆知,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啟迪思維,以模仿、比較、思考為主,新概念、新方法需要小學生進一步去探索與總結,但由于小學生的數學基礎與個性特征不同,為此,小學數學評價要因勢利導,照顧好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基礎的小學生最好能采用分層施教與分層評價的模式,做到質的評價與量的評價相結合,這樣才能兼顧每一位小學生,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在實施過程中之中,要注重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要從全面發展的視角來看小學數學學業中的表現性評價,既要關注量的積累,又要關注質的變化。應強調小學生對數學的感受、體驗、探索,強調師生互動中的作用,把教學評價貫穿于小學生數學學業的全過程之中,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小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以小學生個性發展為導向,在教育教學中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促進每個小學生在原有水平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為此,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即注重對小學生數學發展的全方位考察;同時,評價內容不僅要多元化,評價的過程更要做到質價與量評相結合,這樣才能給小學生留下發展的空間,同時也能有效落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改精神。
參考文獻:
[1]伍軍.小學數學學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與反思[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9).
[2]周素芬.小學生數學學業評價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3).
[3]黃曉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4(5).
作者簡介:陳玲,河南省信陽市,信陽市第十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