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升初中物理光學部分知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對整個初中物理知識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對初中物理光學部分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借此教學過程提升學生對于光學的理解,使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光學,本文就當今初中物理教學的現況作為一個切入點,針對初中物理光學部分教學的重要性來進行論述,并且結合初中物理光學部分的教育改革展開論述。
關鍵詞:光學;教學改革;初中物理
一、 初中物理光學教學的現狀
(一) 教師占據物理課堂主體地位
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我國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有著顯著的提高,課堂也多采用與新媒體等結合的方式,但只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可以發現國內許多初中的物理課堂上,大多數都是由物理老師占據了教學主體,學生像是一個容器只能被動的、機械化的去接受知識。一節課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們要么枯燥的抬頭聽著老師的講解,要么就是低頭沉默不語,不知所云。這種方式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很少很少,課堂的教學效果也很難有所體現。此外,物理是一門注重科學性、操作性與實驗性的學科,尤其是光學這部分知識,只憑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很難使學生很好的掌握其真正含義,光學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來看,僅是教師的理論講解就已經占據了很多時間,基本上已經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結合實驗去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只會阻礙光學教學的正確開展。
(二) 物理情景的創造較少
無論是光學部分知識的教學還是其他部分的教學,情景的創造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光的折射”的這部分知識的教學為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見光的折射現象,這也意味著方便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借助生活中的現象來增強學生對光的折射的理解。例如光線與鏡子接觸時、與水面接觸時所產生的現象,又或者光射入其他介質中所產生的不同現象等,這種實驗相對來說也非常簡單,僅需要準備玻璃杯、水、光源以及沙子木材等介質。讓光源分別照射進入水、沙子、木材中,記錄下相關的現象。
(三) 缺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能動性培養
新課程改革后,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能動性的培養變得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著手,在教學安排以及實際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對學生積極性的培養,從實際出發,通過引導激發興趣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光學部分。
二、 初中物理光學教學的策略
新課程改革主要強調要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與思考來理解并且建構知識,生成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強調要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但是現階段的教學體系仍舊屬于傳統教學階段,強調的是掌握零碎的知識點而不是充分理解并運用它。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教師應當利用各種資源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此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光學實驗中,如何去選擇相應的儀器,場地,設計的意圖是什么,這個實驗的原理是什么等等等等,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夠有所提升。
如在光的反射這節課中,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應準備好硬紙板、激光筆、平面鏡、激光筆、紙等實驗材料。首先將平面鏡平放在桌面上,將硬紙板豎直置于平面鏡上,如甲、乙圖所示,以NO作為法線,讓學生手持激光筆,讓光沿EO貼著紙板射入平面鏡中,觀察平面鏡中反射出來的OF角度與射入時的角度是否相等,引導學生自行改變角度去探索。再將紙板向前或者向后折,看看紙板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種光的反射實驗裝置,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實驗所需要的材料或儀器等準備起來也比較簡單,學生課余時間利用一些較為簡單的材料就能做出來,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有助于入射角與反射角定律的理解。
三、 初中物理光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 實行“教案學案一體化”
先將教師的課程中包含的知識點、題目等以學案方式提前發放給學生,再在上課后,收回學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針對性方案,這樣既能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又能夠讓老師更快的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以《光的傳播》為例,首先老師應分析教學的目標,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以及這節課程的難易程度,然后撰寫教案,提出相關性問題如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反射折射現象等,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演示光傳播的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歸納總結,最終再針對一些細節作出補充,共同歸納完善。
(二) 要讓學生學會“研究性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指的是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自己的專題,再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鏡子這一物體在生活中很常見,學生們對此一定會有興趣,而照相機就是利用透鏡原理制造出來的,可以讓學生借助照相機來對一天內太陽的大小變化進行研究,利用相機分別在早中晚拍攝不同的照片,并通過測量來粗略的比較太陽的大小,這就是“研究性學習”。
(三) 光學部分學習過程中開展實驗
以課后相應實驗為例,讓學生自主選擇有興趣的課題,通過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下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習光學知識,并通過實驗結論來理解光學原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處。在研究凸透鏡成像這一原理時,可以準備蠟燭、凸透鏡、光屏等器材,并把它們固定于光具座上,保證燭焰中心、光屏中心、凸透鏡中心在同一高度。之后通過讓學生移動光屏改變物距,來判斷凸透鏡所成的像,并得出結論:物距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虛像且位于物體同側;物距等于焦距時,不成像。
四、 結語
在物理光學部分的教學改革實踐中,由于其課程內容較多,知識點較為瑣碎,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復雜的特點,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實施研究型學習的教學理念。這樣不僅能夠對學生學習光學知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也能很好的推動老師的教學。身為老師,應當不斷地充實自我,了解自身學科的最新前沿知識,并且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總而言之,初中物理光學改革教學中,應強調學生自身學習的重要性,但不能排斥老師的指導作用,在培養學生的同時,老師也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作者簡介:嚴超,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北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