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芳
摘要:小學數學具有學習內容上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學習過程中的系統性和漸進性、學習方法上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研究小學學習的特點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小學數學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探討每一個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特點;教學
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邏輯的學科,枯燥地講解、填鴨式地學習不能讓小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樂趣,也很難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所以,要想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完成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讓小學生們真正掌握小學生數學的知識點,就必須研究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從而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教學安排。
一、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
第一,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小學數學旨在培養小學生簡單認識數量關系和空間形態知識,且能夠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簡單運用。數學是一門擁有高度抽象性和嚴謹邏輯性的學科,雖然小學數學只是數學的入門學科,但是也具有抽象性和嚴謹性這一學科特點,考慮到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等學習特點,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在編寫時,已經做到了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以適應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三角形的高”這個概念,看起來很抽象,學生一般很容易理解為“豎直方向上的距離”,但在三角形中并不是,老師此時可以結合教具,形象地展示出三角形中的高是指“過一頂點垂直于對邊”的高。這也就是說,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在本質上是抽象的、極具邏輯性的,但是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是具體的、形象的。所以在學習內容方面,小學數學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有機統一。
第二,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
任何一門科學知識的學習都是一個連貫、遞進的過程,況且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小學數學的學習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小學數學學習方面,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學習過程,但是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導致他們每一個時間段內接受的知識量是有限的,所以課程的安排上就必須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例如,學習“圓”這個知識點時,要學習圓的概念、特征、周長、面積等計算,這不可能在一節課上完成,所以要在一個時間段內分多個課時來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掌握“圓”這個系統知識。
第三,學習方法的探索性和接受性
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老師引導,一種是自主探索。老師引導是老師將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分割成若干個知識點,在課堂上講授,引導學生接受。自主探索是指小學生在課堂上對已有的知識點進行探索和發現,并再次吸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儲備。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限,而數學又是一門有難度的學科,因此在學習時,必須將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老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在接受老師傳授的同時還要多做一些自主摸索,以盡快將知識吸收、消化。由此可見,小學數學在學習方法上具有探索性和接受性的特點。
二、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分析
第一,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形象直觀地進行分析、描述和講解,之后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場景或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并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知識。小學數學具有一定的運用性特征,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的來源,并有效結合數學知識,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數學知識,并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更好的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無論選擇哪種形式進行教學,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度教學,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并且教師也要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有效對知識點進行思考和總結,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小學數學(人教版)《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教學,比如,“教堂會在中午十二點時,大鐘會敲響十二下,證明已經中午十二點”,讓學生更好的認識鐘表,明確鐘表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加深學生對鐘表知識的記憶,正確認識鐘表的特點。
同時,在學習“加法”這個知識點時,老師可以準備一些教具,先數出一些放在一邊,再數出一些放在另一邊,最后將兩邊的放到一起,再數出總數。這樣形象地展現加法的邏輯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小學數學的教學可以采用實物、圖畫、影像、情景設置等方式,讓小學生通過對實物載體或情景的體驗,深入理解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進而在老師的講解下理解數學知識的實質,不可一味地將數學知識符號化或公式化,使得小學生的數學課堂變得僵硬化、刻板化。
第二,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特點具有系統性和漸進性,所以在實際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邏輯性順序進行數學教學,保障數學教學中不會出現跳躍式教學形式,這樣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前,要制定明確的教學形式,保障教學形式具有一定系統性,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接受和掌握數學知識,并且教師也要保障教學內容具有銜接性,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接受數學知識,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小學數學(人教版)《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教師在課前要制定有效的教學內容,并保障本次教學內容能夠銜接上節課時的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帶來學生一起回顧上一節課時教師講授的知識點,之后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到新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能更好的鞏固之前學習的知識,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第三,學習方法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特點對教學的影響
小學數學在學習方法上具有探索性和接受性相統一的特點,但由于數學是一個較難的學科,單純靠自主探索難以完成學習任務,小學中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且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其特點比較活潑好動,在上課是精神不容易被集中,尤其是在上數學課時,由于知識教難,學生很難去進行自我學習,所以教師一定要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有效帶領學生由淺至深的學習數學知識,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放慢教學速度,讓學生更好的接受數學知識,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小學數學(人教版)《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生自身特點,制定明確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對于學生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放慢速度或是教授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更好的接受數學知識點,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數學教學的影響,并根據其影響找到明確的教學形式,從根本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整體水平,提高教學整體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淑娟. 小學生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 新校園:中旬刊,2018.
[2]汪江. 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 甘肅教育,2018.
[3]陳秀華 ?. 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探討[J]. 考試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