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摘 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提出并推行的一種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他提出“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體現了這一認識。“小先生制”是指多維度、全方位引導學生主動開展伙伴互動、學習、引領,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樂于傳授的習慣,教會學生傳授的方法,提升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品質,從而改進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養成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
關鍵詞:“小先生”;數學課堂;合作學習
我校的前身是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三元庵小學,百年滄桑沉淀于每一位教師的桌案上、筆尖上,雖光陰輪轉,但理念長青。我校學生多為外來務工子女,他們往往沒有接受到系統的學前教育,父母常年打工在外,不能給予他們童年歲月的陪伴。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比較差,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明顯,后進生也比較多。這部分“學困生”由于學習成績的影響逐漸向“厭學生”轉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造成干擾。這樣的他們,不論是哪一項能力都無法一蹴而就,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做到“輕輕扶、慢慢放”。
在基于校情和學情進行研究的行動中,我以高年級數學教學為實驗載體,運用“小先生制”的教學實施模式,借助師生互動和伙伴互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由表達的能力。通過過程性評價(階段性學業測評),引領學有余力的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鼓勵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成。
一、“小先生制”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結合鼓樓區“為兒童的學習”的指導和我校立項的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先生制”在小學學段與學科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之研究,筆者大量翻閱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念,將陶行知先生在“小先生制”中采用的“即知即傳人”“能者為師”等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日常的數學教學課堂之中,發現“小先生制”在提高學生的探索學習、合作交流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所以我從2015年就開始了“小先生制”的教學實施模式的研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我認為在數學課堂中要實施“小先生制”的關鍵在于老師對學生的深入了解,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有效的問題和活動。在實驗的初期,我根據班級情況進行分組,選擇班級里有一定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學生,并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一些教學方式和方法。在班級里先培養幾個領頭羊一樣的“小先生”,進而帶出并形成“小先生”的羊群效應。
(一)數學課堂中“小先生制”的應用
我在“小先生制”的運用初期,不斷總結并發現問題,其中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和環節。我們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適合的環節,然后以此環節需要達到的目標設計問題,問題不宜過難,有利于“小先生”的引導和講解,并達到人人都會的目的。
1.新授課中“小先生制”的應用
在教學三年級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我先出示例題“有12箱小南瓜,每箱有24個,一共有多少個小南瓜?”然后我拋出“用自己已經會的方法解決”這樣的要求,安排學生思考和討論。
學生思考的快慢不一樣,方法也可能不一樣,這時候就需要“小先生”發揮作用,先思考好的“小先生”可以把自己的意思表達給其他的學生聽,讓其他學生理解并受到啟發,如果有不同方法也可以互相理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共同提高。
“小先生”1:這里有12箱小南瓜,其中10箱在地上,還有2箱搬貨員正在搬,根據這樣的情景,我們可以先算10箱有240個,再加上2箱的48個,一共就有288個小南瓜。
我肯定并表揚之后,繼續問:“還有其他方法嗎?”
“小先生”2:這里有12箱小南瓜,我們可以先算6箱有144個,然后再算12箱有2個144,就是288個。
這時候,班里響起了:“還可以先算7箱,再算5箱,再加起來……”“小先生”的引領,徹底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
這時候我繼續提問:“我們怎么豎式計算24×12呢?”
大部分學生都陷入了沉思,這時候,有幾位“小先生”舉起了手,并高喊:“老師我會!”
我請了其中一位“小先生”走上講臺,并讓她一邊寫一邊講。她先把豎式擺好,然后說:“我們可以先用個位的2乘以24得到48,數位對齊,然后再用十位的1乘以24得到24個十,就是240,這里的0可以不寫,但要注意這里的4要和48的4對齊。”
這時候,我適時地補充問一句:“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4和48的4對齊?”
“因為這里的4是4個十,應該寫在十位上,所以要和48十位上的4對齊。最后我們畫一條橫線,把兩次算出的結果相加就表示12個24的結果。”當她說完以后,班上響起了掌聲,這是學生對“小先生”的贊賞,學生從“小先生”的教中感受了筆算的算理和算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算理和算法,同時這位“小先生”也收獲了信心。
2.練習、復習課中“小先生制”的應用
在練習課和復習課中,“小先生”也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比如:我的練習課上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星河小學美術組女生有21人,比男生多,美術組一共有多少人?”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對于這樣的問題,小組內的學生思考的快慢不一樣,方法也可能不一樣,同樣也有學生可能想不出來。
小組討論后,集體講解。
“小先生”1:“比男生多”,補充完整是“女生比男生多”,把男生人數看作單位“1”,可以轉化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所以用21÷=14(人),求出的是男生人數,再用21+14=35(人)。”
“小先生”2:“女生比男生多”轉化為“女生與男生的比為3 ∶ 2”,這樣用21÷3×(2+3)=35(人)。”
這時候又有許多學生舉手說:“還有其他方法。”
“小先生”的引領發揮了巨大作用,先思考好的“小先生”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給其他的學生聽,讓其他的學生理解并受到啟發,同時讓其他學生想出不同方法,互相理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共同得到提高。
(二)課后輔導中“小先生制”的應用
運用“小先生制”的方式不單單限于數學課堂中,還可以以人為本,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因此,教師還可以在其他很多的地方實施“小先生制”的模式。比如:每天老師批改完作業,沒有那么多時間針對個別學生的錯誤進行講解,這時候就可以發揮“小先生”的作用進行個別講解。還有每次隨堂檢測后,將試卷發下來,就根據檢測的情況進行分組,由“小先生”帶領同組學生先進行相互訂正。因為每個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可能不一樣,思考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樣,就可以在小組里互相講解各自的思路和方法。如果遇到小組里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就可以集體討論。這樣的試卷講解過程效率更高、更好。再如:課后復習,“小先生”可以組織同組的學生一起復習相關的知識。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每天都會布置六道豎式計算,在處理這些計算時,利用“小先生”進行批改以提高效率,現在我們班的計算正確率已經達到95%以上。
當老師把一定的時間讓給了孩子,他們會用自己的視角看待、分析和講解問題。這樣更容易讓其他同學理解和接受。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教學策略符合新課程理念,有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講解過程中能夠獲得同伴的認同,并在同伴認同中體驗到成功、尊重和羨慕,自信心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小先生制”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開展“小先生制”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積極爭取,積極表現,表現得也很優異。但是也會出現一些特殊學生,這些學生比較內向,不愛表現自己,不敢表現自己,缺乏自信。針對這部分學生,我先試著和他們多聊聊天,試著讓他們和我做朋友,多多鼓勵他們。我一般會先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讓他們當“小先生”,當他們出現錯誤的時候,我不會批評他們,而是鼓勵引導他們,肯定他們“能”,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表現欲望。在實施“小先生制”的過程中我會盡量讓每一個孩子參與進來,讓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課后作業和檢測試卷的輔導中,有時候“小先生”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情況。所教學生想玩,不想學,所教學生教了好多遍都不會,這時候“小先生”會產生一種急躁的情緒或者是直接不想教了。所以,我們需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組織,千萬不能選擇別的學生玩的時間,這時候他們看見別的學生在玩,自己根本沒法安心學習。還有我們要善于觀察每個小組“小先生”教和學生學的情況,如果發現有一些問題,我們應該立即幫助并且多一點表揚和鼓勵。如果所教學生有進步,我們可以既獎勵該學生又獎勵這個“小先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另外,在運用“小先生制”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如何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小先生”?如何解決“小先生”和教師的關系?如何保證教學進度呢等,都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解決。
三、結束語
數學是思維的殿堂,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更加重視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小先生制”進行課堂和課外的運用,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由表達的能力,同時也讓“小先生”的能力在教師的一次次訓練中更好地提升,讓學生在“小先生”的幫助下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小先生與民眾教育[J].教育,2014(28):75.
[2]孫德玉.試論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教育科學,1987(4):43-49.
[3]虞錦華.以學促教,發揮數學課堂“小老師”作用[J].科教導刊,2012(12):110-113.
[4]沈佳俊.“小先生制”在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75):80.
[5]張育紅.小先生制:促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J].華夏教師,2016(9):22-23.
[6]陳志玲.小先生制班級管理[J].中華少年,201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