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注重課文朗讀,聯系生活實際,營造語言氛圍,創設想象情境,豐富語用經驗等,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語言文字和語用材料的儲備。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言運用;語文素養;積累
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小學語文界的專家孫雙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而語言能力又是語文關鍵能力,它包含兩大維度:說寫表達的維度和聽讀吸收的維度。從這兩大維度來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就是重視閱讀和積累。
要想實現個體語言經驗的建構,就要注重對語言的領悟和積累。不難想象,如果一名學生的頭腦里沒有詞、句、段等基本的語言材料,沒有豐富的詞匯,沒有多樣的句式、段式作為儲備,就很難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應該說,重視語言積累是盡快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我們究竟應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一、注重課文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文朗讀是積累語言文字最常見的一種方法,是一種集語言和思維為一體的活動,不僅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體會和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以達到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感的目的。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小學生標記出生字,通過查字典弄清楚其正確發音和意思;隨后在精讀階段,要求小學生畫出優美的段落或者句子。該過程就是積累語言文字、儲備語用材料的過程,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且可以促進小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傳授學生積累方法
實際上,語文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僅大量的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而且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語文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傳授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方法,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雖然小學生平常很少有時間與社會接觸,但是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是豐富多彩的。
例如,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完成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語用材料的儲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在家觀看的動畫片內容講解給同學們,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實現對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
三、營造語言氛圍,激發積累語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一種內驅力,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表達的欲望,又可以促使學生儲備語用材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通過營造語言氛圍可以更好地激發小學生“語用”興趣,延長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欲望,加深小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進行《稱贊》一課教學中,某位小學生稱贊小獾做的小椅子太好了,引來了其他學生的一片笑聲。此時語文教師臉色大變,告知小學生以后少用網絡語言。頓時,該學生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其他學生也怕引起教師的不滿而害怕發言。這樣的課堂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時刻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盡可能地體驗學生的情感,感受他們的生活,以便更好地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和積累語言文字,儲備語用素材,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語用”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
四、創設想象情境,豐富語言積累經驗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培養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來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非常強烈的表達欲望,從而達到豐富語用經驗、儲備語用素材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空白”,引導和鼓勵學生憑借自己的想象去填充;還可以順著課文的思路,為學生設計語言運用訓練點,以更好地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知識儲備的興趣,達到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全神貫注》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對“茨威格看到羅丹工作結束后,就準備走上前與其交談。但此時羅丹徑自走出門去,并隨手拉上門準備上鎖”一句仔細推敲后發現,茨威格和羅丹的對話被省略了。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與課文相關的情境,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對該省略的部分進行補充。這樣一來,既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語用經驗,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痹谡Z文課堂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地優化教學過程,創造合適的教學環境,加強對學生識字閱讀、語文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鍛煉,這是課堂教學前應該明確的。
例如在《和田的維吾爾人》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首先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讓學生感受和田的地域風情和維吾爾人熱愛生活、樂觀豁達、以苦為樂的民族風情。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我們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展示多幅維吾爾族風情圖片,并引導學生對所看到的進行描述。
其次,讓學生通讀全文,在閱讀中發現描寫居住環境、表現民族特點的詞語,如:
撕扯? ? ?寂靜? ? ?邊緣? ? ?惡劣
攤鋪? ? ?晾曬? ? ?搖曳? ? ?深邃
嫵媚? ? ?綻放? ? ?慶賀? ? ?豁達
這樣由近義詞組成的特殊結構的詞語,引發了學生思考,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被充分激發出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在大漠里的維吾爾人的生活環境是惡劣的,但他們有愛美的心靈。
在完成基礎教學之后,再次思考:“如果最高的幸福感指數是100分,那么你覺得維吾爾人的幸福指數有多高呢?請你選擇課文中感興趣的內容想一想:維吾爾人的幸福體現在哪里?然后寫出具體的幸福理由評一評?!边@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確保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而且能引發學生深思,使他們樹立起“幸福源于豁達開朗,源于對生活的熱愛”的價值觀,從而達到語文核心素養的相應要求。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對積累語言文字給予高度的重視,通過各種途徑,更好地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語言文字和語用材料的儲備效率,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