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奇
[摘要]近年來,岳陽地區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基礎扎實穩步融合發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逐步完善。不過,由于岳陽農業綠色發展處于探索階段,尚存在以下問題:農業產業結構仍需優化,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生態系統保護亟需加強。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以促進岳陽農業綠色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產業結構,保護資源環境,改善生態系統,加大資金扶持,完善監督考核。
[關鍵詞]湖南岳陽;農業綠色發展;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農業綠色發展”概念體現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文件《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其基本含義為:農業綠色發展是充分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為目標,普及綠色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與農業傳統發展更多只專注于農產品產出數量的增長不同,農業綠色發展更強調農產品生產質量的提高,更看重農產品生產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更重視農業生產污染物排放的綜合處理。很顯然,農業只有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推動岳陽農業綠色發展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2018年4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岳陽等長江沿岸地區時強調,要求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導思路下,做好長江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守護好一江碧水。岳陽應充分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這一指示精神,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農業綠色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經濟基地和魚米之鄉,岳陽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更應走在全省甚至全國的前列。
推動岳陽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岳陽還存在綠色食品不多、資源消耗偏高、生態保障不力等一系列問題,只有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綠色和安全保障,才能從根本上促進鄉村振興。
下面根據上述中央文件和湖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文件《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精神,結合岳陽實際,就岳陽農業綠色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2 岳陽農業綠色發展的外部基礎
2.1 地形地貌
岳陽位于湖南省東北部,環抱洞庭,瀕臨長江,全市總面積1.5萬km2。境內地貌多種多樣,丘崗與盆地相穿插、平原與湖泊犬牙交錯。山地、丘陵、崗地、平原、水面的比例大致為 15:24:17:27:17。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向洞庭湖盆地傾斜。
2.2氣候條件
岳陽處在東亞季風氣候區中,氣候帶上具有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性質,屬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適合農業生產。年平均降水量為1289.8~1556.2mm,呈春夏多、秋冬少,東部多、西部少的格局。年平均氣溫在16.5~17.2℃之間,極端最高氣溫為39.3~40.8℃,極端最低氣溫為-11.4~-18.1℃。年無霜期256~285天。市境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偏北風,年平均風速為 2.0~2.7m/s。
2.3 水文特征
岳陽水系發達,有大小湖泊165個,長短河流280多條。岳陽市境內洞庭湖面積約1328 km2,黃蓋湖面積約1378 km2。全市長5km以上河流有273條,流域面積100 km2的河流有27條,流域面積2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兩條:汨羅江和新墻河。
3 岳陽農業綠色發展的內部基礎
3.1 農業生產基礎扎實穩步融合發展
3.1.1 綠色產業穩步發展。一是綠色種養殖業。2018年,大力推廣高檔優質稻,面積達10.67萬hm2、增長28%,糧食總產量保持穩定;大力發展蔬菜、茶葉、時鮮水果,面積均有所增加;綠色水產品產量50.54萬t、增長4.5%,連續29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特色綠色產業。岳陽黃茶產量達7281t、增長30.6%,綜合產值近20億元,被評為“湖南省十大名茶”;華容芥菜種植面積達1.47萬hm2、總產 110 多萬t、總產值達 43 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芥菜集中生產區;稻蝦綜合種養總面積達4.4萬hm2、增長46.6%,產蝦8.3萬t,綜合產值約50億元,居全省首位;汨羅甜酒、臨湘竹器等其他綠色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3.1.2 產業融合初顯成效。一是農工融合。截止2018年底,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714家,其中規模企業406家,占全市規模企業30%以上;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2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55家,市級龍頭企業234家;年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有九鼎集團、道道全糧油、正虹科技、益海嘉里等,已形成飼料、油脂、蔬菜、畜禽水產、茶葉、調味品、竹木、糧食、飲料等九大加工行業。
二是農旅融合。截止2018年8月,各類休閑農莊已發展至1600多家,從業人員33000多人,帶動農戶42000多戶;截止2018年6月,全市休閑農業企業接待游客近79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13.9億元;現有13家休閑農莊被評為全國星級休閑農莊,其中五星級4家,省級星級休閑農莊總數達到81個,其中省級五星級23家。
三是農網融合。全市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已建成并運營縣級農村電商綜合服務中心24個,鄉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272個,基本實現大型電商平臺網絡終端全覆蓋。2018年成功創建1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3.1.3 品牌興農穩步推進。截止2018年9月,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10.3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強,一大批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推廣,“三品一標”總數達到276個(其中綠色食品168個,無公害農產品79個,有機食品18個,地理標志產品11個),完成率112.7%。打造了“長康”芝麻油,“道道全”菜籽油,“蘭嶺”有機茶、“山潤”茶油、“盈田”大米、華容系列地理標志產品等品牌。
3.2 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3.2.1 農業資源保護力度加大。一是化肥農藥減量目標完成。2018年,全市化肥使用量減少5818t(純量),減幅2.4%;農藥使用量減少224.49t(商品量),減幅4.26%。均完成了預定目標。
二是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完成了4個部級監測點、94個省級大田定位監測點的小區試驗和田間監測任務,完成590個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采樣點的采樣工作;組織了對平江縣、汨羅市2015年和2016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耕地地力評定,評定面積0.98萬hm2,耕地質量等級均有提升。
3.2.2 農業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一是持續有力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環境整治。到2018年10月,全市共退養畜禽養殖6194戶,257.98萬m2,退養生豬約160萬頭左右(據退養面積1.6m2/頭測算)。101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的升級改造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市除禁養區外的2066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完成糞污防治設施設備配套的達到141個,全市完成設施設備配套的規模場占比為79.43%。
二是穩步推進空心房整治復耕復綠工作。2018年2月,出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2018-2020)行動方案》和《岳陽市農村“空心房”整治實施方案》,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穩步推進了空心房整治復耕復綠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拆除“空心房”面積1000多萬m2,騰退土地近0.53萬hm2,實施復耕復綠0.33萬余hm2。
3.2.3 資源環境保護政策體系逐步健全。全市高度重視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工作,相繼制訂了《岳陽市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岳陽市農業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實施方案》和《岳陽市農業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年工作方案》等,明確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工作任務和目標。
3.3 農業綠色發展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3.3.1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逐步加大。截止到2018年底,累計發展家庭農場3007個,登記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086家,通過監測合格的國家級示范社41家、省級示范社88家,發展市級示范社9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企業+合作社+基地+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路徑。
3.3.2 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水平顯著提升。堅持科技強農戰略,大力推動技術研發,無籽西瓜育種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和省市科技項目27項,獲省部及市級科技成果獎勵17項,并獲得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性專利。岳陽市培育的國審品種“岳優9113” 2013~2015年連續成為全國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晚稻品種。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質,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構建了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新通道。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的52.47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630萬千瓦,增長11倍,農機保有量達到79.1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3.3.3 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措施保障有力。截止2018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向好,連續14年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較為完善。
一是監測點多。目前共有200個定點監測點,遍布全市各個鄉鎮,涵蓋了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極大方便了農產品的監測工作。
二是監測領域不斷拓展。主要農產品監測品種由蔬菜、水果拓展到蔬菜、水果、大米、茶葉。
三是監測參數面廣。主要開展有機磷、有機氯、菊酯等3大類24項農藥殘留參數檢測,涵蓋習慣性施用農藥如殺螟硫磷、腐霉利、溴氰菊酯等以及群眾最關心的禁限用農藥如毒死蜱、甲拌磷等。
四是質檢隊伍建設力度大。通過組織全市質檢人員參加省級以上專業培訓,或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岳陽市進行技術講座等形式,提升質檢人員技術水平。同時定期組織市縣11個質檢站(中心)參加省農委舉辦的質檢機構檢測技術能力驗證考核。
4 岳陽農業綠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岳陽綠色農業發展正處在探索階段,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對照產品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的農業綠色發展標準,主要表現在:
4.1 農業產業結構仍需優化
一是農業比較效益總體偏低。近幾年雖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由于受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結構成本增加、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失衡等影響,造成農戶收益失衡。農業比較效益總體偏低,需要對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產業發展仍需提檔升級。岳陽市農業產業零散、同質化等現象突出,特色產業不明顯,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業企業總量偏少,初加工多、深加工少、集中集聚程度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優勢農產品品牌仍然較少,不利于農業效益提高;綠色高產高效農業生產模式及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尚未得到有效推廣,優質農產品品質仍需進一步提升。
4.2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
一是耕地資源有限。岳陽市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67 hm2,低于全國人均0.092hm2的平均水平,且有68.8%的耕地為中低產田,且耕地土壤受酸化、侵蝕、耕作層淺化砂化、潛育化和次生潛育化、自然災害損毀的威脅日趨嚴重,制約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和規模效應的發揮。
二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壓力較大。畜禽養殖業方面,有些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違規排放,加劇了河流、水庫的富營養化,對水體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水產養殖業方面,有些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其中的有機物和營養鹽,導致水體生物種群多樣化改變;種植業方面,農藥化肥施用導致大量營養物質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造成水污染。
4.3 生態系統保護亟需加強
一是生態保護意識仍然淡薄。傳統工業文明時代的“重利益輕民生、重經濟輕環境、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速度輕效益”等非理性的價值觀仍然存在,導致生態保護意識淡薄,農業發展方式較粗放,全民農業生態保護理念亟需增強。
二是局部生態環境質量有所退化。近年來,建設與開發用地對森林系統與濕地系統保護帶來較大壓力,導致一些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部分保護區域保護目標、界線不清。
5 促進岳陽農業綠色發展的措施
5.1 加強組織領導
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組織領導是關鍵,建立岳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直接領導的工作機制和組織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強化政府在規劃實施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落實政府在政策制訂、制度完善、機制創新、市場協調等方面的責任,改進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建立行為規范、運轉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運行機制,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確保創建活動的有序開展。
5.2 優化產業結構
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必須深入挖掘各地特色綠色農業,培育當地綠色農產品產業。首先,要通過實地調研確定各地主要的綠色農產品產業,打造成像華容芥菜、岳陽黃茶等具有獨特地理優勢的產業。其次,從長遠的綠色發展理念入手,強調優勢和特色的同時還要規避惡性競爭,適當地推行“一鄉一品”、“一個鄉鎮一條產業鏈”等發展模式,以特色優勢農產品為主導,開發衍生農產品系列。第三,從戰略高度出發,適當地培育各地的優勢品牌,逐步在各地農村培育出知名品牌,進一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升的農產品需求。最后,推行綠色生產,提升產品品質。按照“控源頭、轉方式、促循環、重利用”的工作思路,全面退出洞庭湖禁養區有污染物排放的畜禽養殖場;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恢復發展綠肥生產,實施果菜茶有機肥代替化肥行動;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加速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
5.3保護資源環境
按照《湖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和《湖南省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2016-2020)》的要求,對農田種植、畜禽養殖等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進行防治;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定工作;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科學利用制度,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5.4 改善生態系統
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堅守生態資源存量底線;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抓好湘陰洋沙湖至東湖、汨羅江、新墻河、華容東湖、平江黃金河等5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建設臨湘冶湖、云溪白泥湖、芭蕉湖三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改善濕地生態狀況,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強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岳陽森林生態博覽園和濕地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
5.5 加大資金扶持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岳陽市綠色農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積極向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委、省財政廳等部門爭取項目。積極做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管理、新工藝設備,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全面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政府新增財力要向“三農”傾斜,開展財政支農資金集中管理機制試點改革,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項目落實。
5.6 完善監督考核
對規劃實施所涉及的單位及責任領導進行量化考核,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將產業結構調整、耕地紅線、資源利用與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范圍。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目標責任制,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保障。對創建工作推進不利、所負責項目推進工作進展較慢的單位及責任人將采取通報批評、誡勉談話、組織調整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罰;對成效突出、所負責項目進展較快的單位和責任人將采取宣傳表揚、物質獎勵、優先提拔重用等多種方式進行鼓勵。
[參考文獻]
[1] 張乃明,等.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生態經濟,2018(11).
[2] 張春梅.綠色農業發展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3] 俞箏.安徽省農業綠色發展路徑研究[D].合肥:安徽財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