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王志豪 王玉貴
[摘要]濕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重要資源,在生態系統中起重要作用。自中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以來,對于濕地的研究更加重視起來。以CNKI數據為基礎,分析從1985—2017年我國濕地研究文獻的發表年度趨勢、作者、研究機構等內容。結果表明:①2004年開始,我國關于濕地研究的發文量開始呈現直線上升趨勢,2008年之后出現波動起伏現象,但總體發文量居于800~1000篇之間;②我國學者大多重點研究濕地保護、濕地恢復等問題;③我國濕地研究正處于崛起階段,資源的過度利用使濕地問題更為突出,保護濕地迫在眉睫。
[關鍵詞]濕地保護;現狀;問題;研究趨勢
[中圖分類號]X37[文獻標識碼]A
各研究領域對濕地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最早有學者對濕地的定義為被淺水、暫時或間歇水體所覆蓋的低地,它包括以出露植被為明顯特征的淺湖和池塘;不包括永久性河流、水庫和深湖泊的水面等。
濕地在生物圈乃至整個生態系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對于濕地問題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濕地的重要性,因此對濕地問題進行研究有重要意義。
1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CNKI數據庫(http://www.cnki.net/),在中國知網界面檢索“濕地”,限定截至時間為2017年,經過篩選共檢索到濕地相關文獻12159篇。
2 我國濕地研究現狀
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學者發表關于濕地研究期刊大致始于1985年,自1985年到1999年,我國濕地研究均處于平緩發展階段,相關期刊數量總體較少。從2000年開始有了明顯起色,發文量出現上升趨勢,2003年到2008年呈現快速上升狀態。2009年到2017年間基本處于波動起伏狀態,但總體處于750~1000篇之間。說明我國濕地研究正處于成熟階段,且現階段已取得部分研究成果。
濕地保護。尹煬等人通過選取反映濕地格局變化的指標,構建保護區濕地保護的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對四個時期濕地保護進行有效性評價,為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王韶華等分析了三江平原濕地發揮的作用及重要地位。
濕地恢復。葉淑紅等探討了微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情況;劉貴華等研究了長江中下游濕地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土壤種子庫發揮著重要作用。
3 文獻計量分析
近30年我國濕地保護研究發文量排前20名的作者依次是但新球(國家林業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40篇、吳后建(國家林業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30篇、崔麗娟(中國林科院濕地所)23篇、李偉(中國林科院濕地所)18篇、溫亞利(北京林業大學)17篇、呂憲國(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17篇、張曼胤(中國林業科學院濕地研究所)16篇、劉世好(國家林業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14篇、舒勇(國家林業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13篇、王學雷(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3篇、鮑達明(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與管理中心)12篇、張義文(河北師范大學)10篇、張明祥(北京林業大學)9篇、陳克林(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辦事處)9篇、趙欣勝(中國林科院濕地所)8篇、陳桂珠(中山大學)7篇、劉興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7篇、劉子剛(中國人民大學)7篇、黃璞(國家林業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7篇、鄧偉(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6篇。可得我國排名前20的作者共發表283篇,所占比重較輕,這說明我國濕地保護研究力量比較分散。
從圖2可看出,發文量前十的研究機構主要由6家研究所與4所高校組成,同時發現這10家研究機構所處的地區濕地資源擁有量比較豐富,濕地保護受到較大重視,研究經費相對充足。
4 結語
中國濕地的研究已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在許多方面還是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今后應該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起來,多學科交叉研究,重視生態系統綜合研究,重視典型濕地的綜合研究。
[參考文獻]
[1] COWARDIN LM,CARIER V,GOLET FC et al.Classification of wetlands and deep water hallitats of the united states [M].Washingtoo .DC: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Publication 1979.
[2] 尹煬,李晟銘,鄭愷俊,等.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的有效性評價[J].濕地科學,2018,6(06):723-728.
[3] 王韶華,劉敏,劉昆鵬.三江平原濕地保護措施的初步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04,23(06):29-33.
[4] 葉淑紅,丁鳴,馬達,等.微生物修復遼東灣油污染濕地研究[J].環境科學,2005,2(05):351-355.
[5] 劉貴華,肖藏,陳淑飛,等.土壤種子庫在長江中下游濕地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J].自然科學進展,2007,17(06):55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