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王永祥 沈淑瑜 徐健 周彩鑫



[摘要]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已在全國多地廣泛開展,而紹興地區一直走在前列,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五星達標、3A爭創”工作機制,獲得2017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系統闡述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基礎認知及地方實踐,基于紹興地區32個典型村莊的實地調研,深入分析其黨建引領下村莊空間建設的內涵與要求、模式與特征、經驗與啟示,以期為其他地區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提供經驗借鑒與理論指導。
[關鍵詞] 黨建引領;村莊空間;建設模式;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始終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破解農村發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舉措。而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目前,各省市地區從不同視角開展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諸多探索與嘗試,并在鄉村空間建設上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與經驗。本文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為背景,以紹興地區為例,對其村莊空間建設模式與先進經驗進行梳理總結,以期為其他地區的鄉村發展和治理創新實踐等提供參考借鑒。
1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認知與實踐
1.1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全國實踐
2017年以來,我國地方各縣市黨委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作用,統籌推進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發展,開展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并形成了許多的先進做法和成熟經驗。其中,廣東陽江市的“創新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出“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建設富美的新農村”等;浙江江山市探索出一條以“5好”為引領的基層黨建工作新路徑,創新推動基層黨建轉型升級,全面實施黨建引領下的“強、富、美、和、安”鄉村振興戰略。此外,四川廣漢市的“打造黨建工作新載體,引領鄉村振興新發展”,遼寧撫順縣的“創新開展‘黨建+N,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在全國前列”,湖北武穴實施“大抓黨建、抓大黨建促鄉村振興”,江蘇常熟突出農村黨建“六強六在前”等,均構建了多元差異的振興模式與發展路徑,在鄉村空間建設上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模式與特征。
1.2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紹興實踐
在眾多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實踐中,浙江紹興走在了全國前列。早在2017年,紹興市便提出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并促進農村各項工作全面提升,創建了“五星達標、3A爭創”工作機制,并榮獲“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紹興地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核心體現在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黨建為引領,以“富裕、美麗、和諧、文明”為目標,持續深化“整鄉推進、整體提升”工作,以基層黨建全域提升促進農村各項工作全面提升。按照標準化理念建立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全域提升成效標準,提出基層黨建星、富裕星、美麗星、和諧星、文明星五大類標準,每一顆星對應“4個有和4個無”,形成“20有”創星標準和“20無”底線標準。在鄉村空間層面上提出了明確的建設要求與目標,從源頭上解決農村功能配套不完善、生態環境不和諧、景觀特色不明顯等問題,同時立足農村地貌特征、人文特色和產業特點,彰顯農村山水林田格局、空間布局、景觀風貌、歷史人文以及地域建筑等特色。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機制下,全市共有851個村成功創建“五星達標”村,占全市村莊39.13%;51個村成功創建“3A示范”村,占全市村莊的2.34%(見圖1)。2019年度,紹興又有646個村正積極創建新一批“五星達標”村,52個村正在創建新一批“3A示范”村。
2 紹興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下村莊空間建設模式與特征
綜合考慮區位、產業類型、地形環境、空間均衡分布等影響因素,對紹興市32個典型村莊進行實地踏勘與深入調查。分析發現,紹興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實踐下的村莊改造建設在入口及道路沿線空間、特色黨建空間、特色場所空間等方面形成了典型的建設模式,并逐步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紹興樣本。
2.1 黨建主軸建設模式與特征
紹興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實踐下,大多數村莊都建設形成一條體現村莊特色的黨建文化體驗軸,并將各個改造節點及場所空間有機的串聯在一起。根據主軸線與村莊的空間關系,其建設模式可分為中穿式、側邊式和迂回式。其中,中穿式軸線比重較高,約60%,并多與周邊道路形成魚骨形空間肌理。而側邊式和迂回式軸線比重接近,約各占比為20%(見表1)。無論哪種布局模式,其體驗主軸都依托村莊內人流量較多的主要道路,以便于黨建文化宣傳以及與村莊空間的融合發展。目前的主軸多為單向,尚未形成具有連續性的循環路線。
2.2 入口及道路沿線建設模式與特征
根據建設形式,入口空間可分為分立式和整體式。分立式占比較高,約為75%,一般由多個相似的小單體組合來展現入口。整體式占比較低,約25%,大多都以一整塊石頭,或者其他材質來整體展現入口。大部分村莊的入口標識都非常醒目,多利用當地的鄉土材料,并且與黨建文化相結合,較好展現了村莊的入口特色(見表2)。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與黨建元素融入得還比較生硬,缺少與村莊其他特色文化的呼應與融合。
在街道景觀方面,可以分為墻筑式和自然式2類。其中,墻筑式街道景觀是指依托單獨建設的墻體或房屋墻面所形成的特色景觀,并多結合墻繪來展現黨建文化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等,層次上較為豐富。自然式街道景觀,多依托綠植和水系等來提升沿線景觀。紹興地區黨建引領下的街道景觀改造建設,主要突出了江南水鄉特征,有效提升了村莊的整體風貌特色。
2.3 黨建空間建設模式與特征
紹興地區黨建引領下的村莊建設實踐形成了多種形式的黨建空間,包括黨建文化廣場、黨建長廊、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小品、黨建門牌等。其中,黨建文化廣場根據其與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可以分為獨立式和組合式。獨立式一般功能單一、布局獨立,為給村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組合式一般多與遠教廣場、黨群服務中心、黨建長廊等黨建元素節點相結合,建設復合型黨建空間(見表3)。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被占用作為停車場或者晾曬農作物場所。而黨建長廊可分為貼墻式、廊道式和標牌式3種。貼墻式多依托室內外墻體進行展出與宣傳;廊道式則多利用亭廊空間,可以一邊休息一邊閱讀長廊中的黨建文化內容和村內活動建設;標牌式是最為簡單最為常見的一種模式,多建設在路邊及灌木叢中。黨建長廊的展示內容主要包括村內建設情況、黨建文化知識、黨建聯系人信息、村內近期公示信息等。
紹興地區黨建引領鄉村建設所形成的特色場所空間包括美麗庭院、街頭廣場、文化禮堂等多種類型。文化禮堂可以分為院落式、獨棟式和附屬式等3種,其中院落式文化禮堂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由多個建筑體圍合形成,功能較為綜合,中間為廣場活動空間、周邊為各類功能性建筑。而獨棟式文化禮堂一般僅有一幢建筑而缺少院落,附屬式則多依托其他主體建筑而形成。美麗庭院和街頭廣場空間也是重要特色空間,主要結合墻繪、立面改造、綠化種植、圍墻設計等進行綜合改造提升(見表4)。
3 紹興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下村莊空間建設經驗與啟示
紹興市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空間建設實踐,歷經兩年多的不斷總結與改進,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做法與經驗,尤其提出了明確的適宜做法和禁忌做法。可供其他地區參考與借鑒。
3.1 突出自然生態與鄉土氣息
紹興市黨建引領下的村莊空間建設,力求呈現鄉村的自然生態風貌,盡量保留既有的山、水、林、田、路、房等能夠反映村莊自然環境特色的鄉土事物,科學合理地利用村莊的自然植被、坡地、濕地、河溇、溪流等,切忌亂砍亂伐、隨意拆遷。綜合考慮鄉村水環境改善、水土保持和水生物繁育等生態治理,采用水岸生態駁坎和生態護岸,切忌水泥勾縫漿砌砌坎、砌筑高擋墻護岸,切忌河底襯護硬化成為“三面光”河道。
在建設材料選取上應采用鄉土材料和天然材料,維護村莊的鄉土氣息;切忌盲目效仿城市做法,杜絕使用大理石、鏡面石材以及其他各類高檔建材等。在村莊綠化配置中,采用運維成本較低的本土樹種以及多年生花草、爬藤類植物,不宜使用景觀草坪、花壇盆景箱式花卉等城市化氣息較濃的綠化景觀。
3.2 注重環境協調與彰顯特色
村莊空間建設都要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與融合,在材料選取、色彩搭配、尺度體量等方面與村莊整體風貌相匹配,切忌使用原色不銹鋼、PVC、塑料等與鄉村風貌及周邊環境不協調的材質。小品節點打造、公共設施配套建設等,要充分考慮村莊的規模、區位、傳統習俗、歷史文化等,切忌隨意破壞村莊原有的空間布局與肌理。
特色黨建空間及其他場所節點空間,要彰顯鄉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等自身特色,切忌盲目建設大公園、大廣場、大標志、非生態型停車和大面積硬化場地。結合村莊特色,建設黨建文化廣場、黨建長廊、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小品、黨建門牌等黨建特色空間,宣傳黨的文化與政策。
3.3 建設美麗庭院與景村融合
注重美麗庭院建設,并融入特色黨建文化;具體建設過程中,宜采用通透式圍墻透景透綠,并且風格統一、使用鄉土材料,倡導矮墻、綠籬;不宜新建高度過高的非功能性實體圍墻,通透式圍墻改造中實體墻部分高度適宜。
注重進村融合,在村莊立面整治過程中根據人文歷史、自然風貌、鄉風民俗,設置一些色彩協調、主題突出、景村融合的墻繪,不宜借立面改造過度使用墻繪、標語、刷白及其他宣傳元素,不宜千篇一律畫滿墻。牌匾統一規范,各類場所空間不懸掛名不副實的牌子。
3.4 尋求科學規劃與公眾參與
黨建引領下的村莊空間建設中,遵循規劃、合法建設,強化建設基礎環境整治,保護歷史建筑和其他具有保留價值的歷史建筑(構筑)物;禁止一切未經規劃設計和審批的亂搭亂建行為,避免重復投資與建設,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注重環境整體。
突出“鄉村居民”的主體地位,各類空間及特色元素的規劃建設,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與價值認知;強調公眾參與,深入了解村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各類建設項目的選擇與時序安排等要充分征求當地居民的意見,并與村民實際需求相匹配。
4 結語
紹興地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地方實踐已經連續實施3年,在村莊空間建設上積累了較多的先進做法與成功經驗,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在空間層面上深入落實“兩山理論”、構建更加全面高效的提升機制、有效提升村莊的綠色宜居水平等,是未來創建實踐的工作難點與重點,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賈曉芬.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地方創新探索[J].國家治理,2019(09):12-28.
[2] 王禮鵬.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地方實踐與經驗啟示[J].國家治理,2018(15):42-48.
[3] 王濤. 東北嚴寒地區綠色村鎮體系的系統構建及綜合評價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