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雨 毛亮 王書琪 吳林翼
[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文化發展更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發展作為國家文化發展基石,更加被國家、人民所重視。我國作為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國家,民族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文化傳承也應當放于首位。涼山傳統彝族服飾凝聚著彝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生活學習中由文化特點、藝術氣息、政治思想、哲學等方面組成的文化特色,是我國璀璨民族文化中的一顆閃耀的明珠。新時代下,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是必然趨勢,就如何合理傳承涼山彝繡和高效推動涼山彝繡現代化產業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為民族文化開拓一片疆土做出分析。
[關鍵詞]涼山;傳統文化;彝繡;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6.86[文獻標識碼]A
文化是一個民族靈魂之所在,少數民族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下來的瑰寶,其服飾文化源于日常生活,并融入人文情懷、思想文化、藝術氣息等民俗特色,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趨勢下,彝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合理分析彝繡的現狀和危機產生原因的關系,探討出彝繡的發展機遇。
1 新時代彝繡的生存環境
隨著科技文化的進步,人類社會進程開啟新的階段,無論是在材質或是圖案花紋上,現代文明都對少數民族文化產生沖擊,其中最為明顯的變化體現在服飾穿搭上。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涼山地區彝繡的生存環境如下:
1.1 彝繡產品現狀
彝繡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彝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作為一種制作工藝,它在發展中逐漸注重審美。其工藝按制衣流程大致分為:構圖、打版、選材、剪紙、刺繡等,每一個流程,又具體進行細分不同的制衣方法,常見刺繡針法包括挑花、貼花、穿花、鎖花、盤花、補花、墊花繡等。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彝族人民逐漸形成了自成體系的色彩符號——彝族三色文化。涼山型刺繡配色主要通過黑紅黃三個色相的對比與無彩色黑與有彩色紅和黃的調和,達到色彩的統一。而彝族服飾紋樣反應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其內容涉及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審美取向等諸多方面。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馬纓花、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承載著彝族的文化,既是服飾上的特征標志,同時也是民族的文化核心。但在現代文化沖擊下,彝繡文化的傳承也顯現出一些問題:
(1)彝繡文化傳承出現阻力。色彩艷麗的彝繡正逐漸退出涼山彝族日常生活范疇,僅有少數老年人在特殊節日和婚喪等特殊場合穿著。
(2)彝繡花樣設計具有一定局限性。現有的彝繡產品品種較少,圖案簡單,表現形式單一,用料的隨意性較強,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且不能在保留原有文化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組合創新,使人們極易產生審美疲勞。
1.2 彝繡生產經營模式
彝繡產品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自產自銷的小作坊織制繡品,其生產投入較少;部分小型生產企業投入十幾萬元到幾十萬不等購買刺繡生產設備,雇傭十幾名員工進行織制加工;僅有幾家大型企業,其規模相對較大;也有部分公司將所需要的紋飾圖樣發給繡工,然后對生產的繡片進行收購,再加工成最終的成品。由于手工刺繡成本較高,多數公司采用機繡的方式進行生產,即在電腦上進行設計制版,通過機械設備生產繡片和成品加工。而手工彝繡制作精良,工藝復雜,針法變化多樣,對繡工的要求極高,但傳承人斷層且專業素養低,這也導致了手工成品的出產量極少。
1.3 彝繡市場分析
由于涼山處于特殊地理位置,受到交通、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涼山彝族缺少有效便捷的途徑將彝繡進行傳播,就實地考察西昌、布托、喜德等地做出市場分析發現:
(1)西昌城區仿古一條街為彝族服飾銷售聚集地,主要的彝族服飾交易均在此地發生。商鋪中所售產品除去彝繡服飾外,還有彝族工藝品如漆器、銀飾等,部分商戶除去傳統彝繡服飾外,還對彝繡元素服飾如:T恤進行銷售。受到現代觀念及價格因素影響,傳統彝繡服飾的需求量較少,其多數訂單來源于當地彝族人民、彝族特色文化演出及少量游客。部分游客會購買價格較為低廉的彝繡元素服飾。
(2)布托、喜德縣彝繡市場分散且經營規模較小,僅有少數幾家是來自于家庭手工制作的商戶,其產銷量較少,訂單多發生于當地住戶,所銷售的彝繡產品款式簡單且紋飾單一。
2 彝繡危機產生原因
彝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力彰顯。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彝繡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危機。通過分析彝繡危機產生的原因,來尋求涼山彝繡傳承和發展的機遇。
2.1 彝繡文化受到沖擊
近年來現代服飾的興起和漢服文化、二次元文化及國外文化的影響給彝繡文化帶來極大的阻力。并且彝繡服飾的穿著較為繁瑣、價格高昂,使大多數人會選取更為簡便、低廉的現代服飾,僅在節假日、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穿著。
2.2 傳承人出現斷層現象
現今彝繡手工刺繡繡工年齡構成偏高,文化基礎薄弱,絕大部分繡工從事彝繡工作的初衷只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僅在原有的基礎繡品上進行仿制。年輕一代大多都接受了基礎教育,但對彝繡文化了解甚少。手工彝繡的獲利周期較長,在逐利心理下,外出務工者越來越多,使他們對這項傳統工藝缺少興趣,加之刺繡的基礎學習需要投入一定時間成本,使得年輕一代的繡工少之又少,因此傳承人出現斷層現象。
2.3 彝繡產品缺乏足夠的創新
由于涼山彝族地區的奴隸社會制度持續至建國前,傳統彝繡文化保存較為完善,沒有像云南彝繡一般漢化,但也因此而過于傳統。同時缺乏創新的涼山彝繡產品的款式、紋樣、選材單一,難以為族外人所接受,極大的降低了涼山傳統彝族產品的被接受度。
2.4 涼山彝繡產品尚未擁有一個知名品牌
由于缺少向非彝族推銷彝繡產品的媒介,非彝族不能夠了解彝繡文化,彝繡產品的需求局限在本民族內,造成惡性循環,令彝繡產業無法形成品牌效應,這也是彝繡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巨大問題。
2.5 政策鼓勵和支持沒有起到明顯效果
彝繡作為涼山民族文化的一張特有名片,雖然政府重視程度較高,建有相關彝繡產業園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但是由于對刺繡工藝的保護意識不到位,各地在刺繡工藝的開發和保護工作上普遍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的功利主義思想,多數干部只是把刺繡保護當作一個政治口號,同時彝繡的宣傳效果并不明顯,沒能夠激起彝繡文化在相關范圍內的影響力。
3 對彝繡發展的建議
3.1 政策支持
3.1.1 平臺建設。現有的專業彝繡平臺數額較少且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平臺建設及功能有待完善。企業可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進行對口平臺建設,例如增加“彝繡合作社”,“彝繡管理中心”,“彝繡文化博物館”,“傳統彝繡互聯網+平臺”等。通過相對應的彝繡平臺,將管理不規范的商鋪匯聚成有組織,有規模的集體,使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無縫銜接。同時大力發展彝繡產業,并將人員培訓一并納入平臺建設中。
3.1.2 政策保障。我國應繼續加大對彝繡文化的保護力度,提供人力、物力等資源對彝繡傳承給予經濟支持。應將政策切實落到實處以清除彝繡發展壁壘,扶持彝繡產業,增強彝繡文化自信,避免形式主義,為彝繡的良好發展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和市場份額,使彝繡能夠更好的傳承,讓彝繡產品能夠高質量、多種類地進軍國內市場。
3.2 彝繡傳承
3.2.1 文化傳承。正確認識彝繡文化內涵,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整合現有彝繡資源,加緊對彝族服飾開展普查,對失傳的彝繡服飾盡最大努力給以恢復、保護、收藏、再制作,對現存的彝繡代表性文化符號和色彩文化向相關上級部門進行備案,避免文化缺失。嚴格審核彝繡產品,保護彝繡設計專利,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創新,杜絕“張冠李戴式”的破壞性傳承,促進彝繡產業健康發展。
3.2.2 技藝傳承。開辦專業的彝繡培訓學校,讓彝繡的傳承人對其制作技藝教授。可根據學生的個人特色進行教學的細分化和模塊化。細分化即將彝繡工藝流程進行細分,為不同技術水平的繡工們提供了多項選擇,使分工更加明確。模塊化即將每一種類的彝繡產品制作分為多個獨立且完整的小模塊,為隨后的培訓打下模塊化教學基礎。學校可以聯合涼山彝繡產業基地開展各類人才交流活動,例如“彝繡技能競賽”。
3.3 彝繡創新
3.3.1 服飾選材的創新。在服裝的發展過程中,服飾原料從最開始的獸皮逐漸發展成棉布、綢緞,其款式由繁到簡,由粗獷變得精致。時間的推動作用使現代社會產生了更多的新型材料,彝族服飾能夠在選材中進行創新,例如在彝繡載體方面嘗試將彝繡與不同的材質相結合,如刺繡與皮革、刺繡與紗、刺繡與草編、刺繡與毛氈等。在制作工藝上,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為了加大彝繡的宣傳,對創新型服飾可以采用將其所有的制作流程數字化、使用機器完全代替手工的模式。
3.3.2 服飾圖案的創新。服飾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因此彝繡服飾在傳承的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地創新,此處說的創新并不代表著將彝繡服飾的符號進行修改,而是將傳統服飾的代表性符號與現代服飾進行有機結合并進行全新的設計,使彝族文化能夠輻射更大的范圍。涼山彝繡與其他片區彝繡不同,它傳統的特點使其更具有鮮明的特色,因此進行創新還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去購買傳統彝繡服飾。
3.3.3 產業創新。傳承不等同于墨守成規,因此在競爭中應進行適當創新,同時也應拒絕產品相似度極高的生產模式。彝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其紋樣內涵上,還應該體現在其技術含金量上,例如:彝繡3D打印技術。因此,彝繡產業應加強技術研發,可建立“彝繡研究院”,投入資金協助,來提高彝繡產品的質量。
3.4 資源儲備和利用
3.4.1 人才培養。彝繡產業人才主要分為傳承人、彝繡專業管理人員、銷售人員以及生產線人員。不同種類的人才職能各不相同卻互不可分,所以應當進行合理的組織結構劃分并實現多元化和個性化人才培訓,同時需提供人才保障來激勵人才隊伍的擴張。(1)人才培訓。在人才培訓上,應當根據不同的職業選取不同的培訓模式,在已有的基礎上,還需進行改進。可由彝繡協會牽頭聘請專業的老師對繡工、管理者、銷售人員等進行相對應的培訓并需通過考核來評價員工是否合格,以達到讓人才隊伍更加專業的目的。(2)人才保障。彝繡人才之所以存在著缺失的現象,是因為它的培訓周期長且經濟收入不樂觀。應當提高彝繡人才的社會、經濟和法律保障。社會保障即實現充分就業以及得到基本的“五險一金”,經濟保障即通過從事彝繡生產能夠實現較好的收入,法律保障即政府完善彝繡人才利益的保護法,如《彝繡專利保護法》。
3.4.2 資源的分配。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需對“碎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對大宗資源合理的拆分并且開拓出其他資源,使文化資源在傳承中顯現,人力資源在勞動中彰顯,環境資源在運用中凸顯,社會資源在探索中表現,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3.5 市場發展和規劃
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涼山彝繡市場的發展空間仍然巨大。由于歷史、社會發展、商戶自身等原因,涼山彝繡暫未打入現代化市場,加之現有的涼山彝繡市場呈現出各種亂象,且鮮有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營銷,勢必需要進行市場的規劃整合,讓其能夠自造血式發展。通過樹立起屬于涼山的品牌,進而一步步打入國際市場。
3.5.1 規范市場。合理規劃市場,調節市場供需關系,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產業鏈+”市場。同時對市場進行規范,避免出現濫用資源,惡性競爭等不良市場行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機遇下,彝繡應當順應現代市場發展方向和潮流,對市場進行合理的創新。彝繡產品供應商和銷售商應提高企業影響力,打響企業品牌,壯大發展規模,滲透進各個生活領域。例如與游戲網頁合作、明星代言以及商演等。
3.5.2 專利保護。國家頒布了有關專利的保護舉措,但是彝繡工匠們大多沒有專利意識,并未受到專利的保護,使得彝繡服飾容易出現雷同現象。為推動市場的良性發展,更應大力提倡彝繡的專利保護,對彝繡作品的專利權進行維護,從而高效地使用彝繡文化資源。
3.5.3 高效管理。彝繡產品作為文化產品,仍然需要管理的支撐。只有高效的管理才能實現資源最有效的應用,才能使員工在正確的方法下高效率地工作。
大力發展戰略管理能力,對競爭對手的實力進行合理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目標的定制,提高戰略規劃和實施水平,落實戰略各個細節,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避免出現任務分配不均和合作能力低的情況,從而提高彝繡產品生產效率;完善企業組織架構,強化管理在生產中的作用;完成管理價值衍生,讓管理的觸角伸向探索、創新、互動的領域。
3.5.4 產品銷售。細分銷售領域,提高供應商議價能力;完善銷售流程,對消費者提供售后等服務;合理進行產品分類,使銷售價格滿足各層次消費者需求;把握時代脈搏,合理運用電商平臺,使傳統銷售和現代銷售有效結合;增加銷售網點,實現“蜂巢”效應;運用購物節等機遇,促進產品銷售。
4 結語
涼山彝繡是彝族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分支中獨具魅力的一脈,是我們了解彝族文化基石,能向我們展現整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能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使彝繡在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中得到傳承與發揚是對我們巨大的考驗。通過彝繡的產業化發展及規范化生產使其能夠開拓更加廣泛的市場,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這也是將我國優秀文化延續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云.特色文化產業語境下的彝族刺繡文化傳承與創新問題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7,15(02):24-27.
[2] 楊帥,宋秋.旅游扶貧視角下彝家新寨中的彝繡產業發展路徑——以峨邊彝族自治縣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03):32-35.
[3] 劉云.特色文化產業政策背景下的彝族刺繡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7,35(02):18-23.
[4] 馮燕.涼山彝族地區服飾文化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J].中國商貿,2009(08):100-101.
[5] 楊瑞婷,王坤茜.淺談彝繡的傳承和時尚化設計[J].名作欣賞,2015(3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