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工匠精神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這對其未來工作態度、職業發展和生活追求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工匠精神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是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崗敬業之人格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工匠精神的教學比重,是當今高校德育教育需要進行重點改革的領域。本文將對此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育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合格接班人,這其中包含智育和德育兩個部分,智育指的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成為行業中的應用型人才,德育指的是以思政教育為主體,對學生三觀進行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體系的塑造,高校智育與德育并重的教育機制構建了我國完備的教育體系。思政教育是高校圍繞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才,怎么樣培養人才和為誰培養人才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技能塑造、職業發展發面的精神動力。面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思政教育要側重于通過工匠精神來促進學生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并且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應有之義,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工作態度、人生規劃有著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故而高校思政教育中有效結合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經典案例、體驗活動來進行教學,高校德才兼備人才教育的正確方向。
1 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工匠精神意指用專業、專心、專注的工作態度對工作崗位中的產品或服務生產環節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并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能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產品或服務的品質進行創造性的開拓提升,在幫助企業獲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的同時能夠實現個人價值。工匠精神應該包含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堅持不懈的執著品質等素養,而這正是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素養的體現,也是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落實到高校的思想依托。所以,思政教育課堂教學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內容,符合國家建設需要、社會崗位需求,具備以下可行性條件:
1.1 這是高校素質教育全面育人的體現
21世紀國家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國人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家各行各業競爭力的強弱。高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搖籃,站在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要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對一批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進行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全面教育,這其中思政教育中必須要結合當代大學人才培育的現實情況,讓思政教育言之有物,干貨滿滿,就要融合工匠精神中的正能量,讓學生意識到欲成才,先成人,心不正,則事不成,只有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的人,才能在專業學習中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成為術業有專攻的佼佼者。
1.2 這是社會職業行為規范的重要范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形成正確的為人處世之概念,對于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要心知肚明,一清二楚。而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就是指引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能夠有正確的職業態度,這其中包含自律和他律兩種類型。自律指的是在工作崗位上要盡職盡責,嚴謹負責,將工作流程中屬于自己的環節爭取做到盡善盡美,不留瑕疵;他律指的是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比如成為符合國家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企業文化的踐行者。行有行規,不能逾越,特別是在具體的崗位工作中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來執行,否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加強工匠精神職業規范、工作態度和規矩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在未來職場發展中少走彎路,不走錯路。
1.3 這是激發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抓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思政教育中要讓學生明白個人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工作中的付出,社會中的貢獻為前提條件之下的,對于大學各個專業中的學生而言,需要在該領域中選擇符合自己技能特長、學習興趣和未來職業愿景的具體崗位,然后以螺絲釘的精神進行刻苦鉆研,以孺子牛的品質甘于淡泊,以“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堅守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能夠促進產品或服務以更小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就是自我價值體現的過程。而且還需要不甘平庸,嚴于律己,加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能夠在更大更好的平臺中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這些需要思政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工匠精神來提升學生們的思想境界,進而激發其對人生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個人抱負永不放棄的堅守。
2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具體執行策略分析
有理有據、合情合理地在思政教育中開展工匠精神的思想熏陶,離不開教育部門對工匠精神教學的重視,高校對思政教學體系的改革,思政老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調整,全體教學機構要本著用工匠精神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之目的,加強教學資源的投入,多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比如用校企聯合的方式來讓學生去實地感受,用互聯網技術來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比如用慕課來實現思政知識點的碎片化時間的學習利用等,增強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工匠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空中樓閣,而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場景和具體內容,讓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傳遞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更要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指導其如何用正確的思維來處理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具體的融合策略如下文所述:
2.1 堅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中
課堂教學要結合具體的章節有的放矢,讓教學案例、延展理論符合相應的知識點,這樣才能避免課堂教學文不對題,雜亂無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是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環節,其中用工匠精神來闡述其愛崗敬業之理念,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化語言表述,無論是中華民族中的工匠精神之文化,還是從現代工業文明中的工匠精神之內涵,比如從庖丁解牛、蔡倫造紙等歷史典故的角度,從剪紙、雕刻、書法、繪畫等藝術的角度,從新時代中國經濟注重增長速度的粗放型經濟向注重增長質量的集約型轉變的現實角度等,可以從中提取豐富的素材來充實思政課堂教學內容,讓思政教學扎根在歷史人文和社會現實的點點滴滴中,落實到具體細節之中。所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中增加工匠精神的比重,可以讓其形成生動鮮活的感召力,有血有肉的生命力,讓學生在思政課堂海納百川的知識匯聚中,提煉出指引未來人生前行的精神支撐。
2.2 堅持用工匠精神來指導專業學習,提高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融合度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割裂隔閡是目前高校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這并不利于學生從思政教育獲取的精神素養來有效指導專業知識的學習,目前高校理工科專業學生普遍存在思想認知與專業技能不相匹配的情形,俗稱“德不配位”,主要表現在道德素質、人格修養、行為規范的滯后,比如最近社會上出現的博士高鐵占座,高校大學生列入失信名單等便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之內涵,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必要過程,尤其是工匠精神指引學生開展知識學習,一是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與抱負而奮斗,這樣才能激發自我的潛能;二是讓學生知道學海無涯,永不滿足,孜孜不倦,不斷探索,這樣才能不驕不躁,努力精進,用工匠精神來為學生提供正確的面對學業中的疑難問題,能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三是讓學生領悟知識再豐富,能力再強大,沒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素養、高尚的人格情操,并不能讓自我價值有效施展出來,反而會阻礙其未來發展,因為個人理想,個人價值只有在符合企業的大集體——社會這個大背景下的整體利益下才能實現。故而用工匠精神來武裝學生的頭腦,是高校全面育人的明智選擇。
2.3 堅持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帶動思政教學走出課堂
用思政理念來指引校園文化建設,是保證高校抵御各種不良思想對學生進行污染的重要方法,這其中工匠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的融合必不可少,為學生適應社會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準備,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至上,工匠光榮的正確職業態度,抵御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等消極思想的侵擾。比如通過高校“兩微一端”新媒體傳播渠道,傳遞好工匠精神關于德行操守方面的豐富內涵,關于專業技能方面的素質要求,用大國工匠的故事來感染學生。
3 結語
最后,思政老師不能只固守課堂教學這“一畝三分地”,而是要與班主任、輔導員一起建設優良的校風,營造文明的班風,將工匠精神作為高校教學的綱領性原則,共同踐行,成為學生的榜樣,方可讓學生在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下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曉伊,王繼榮.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繼續教育研究,2017(06).
[2] 吳國軍.工匠精神培育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8(03).
[3] 楊娟潔,陳思.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機融合[J].好家長,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