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
摘 要:將蘇區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堅定信念、弘揚艱苦奮斗和爭先創優的精神。通過將蘇區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課、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充分發揮蘇區精神的作用。
關鍵詞:蘇區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曾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首次明確使用了“蘇區精神”這一概念,并以28個字——“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對“蘇區精神”的內涵做了全面而精當的概括。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蘇區精神”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極引導廣大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緊跟黨走、奮發成長成才勇擔使命,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蘇區精神的內涵解讀
蘇區精神源于井岡山精神,同時開啟著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習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蘇區精神在中國革命精神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蘊涵著豐富的內涵,需要我們去充分地挖掘、宣傳和弘揚。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五個方面。
(一)代表堅定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信念
理想信念是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毛澤東在開辟中央蘇區時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對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述。當時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發展出現了曲折、甚至嚴重挫折,但是,廣大紅軍將士和蘇區革命人民,就靠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相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因而在革命的征途上無論有多么巨大的犧牲,都前仆后繼,義無反顧。
(二)代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紅軍中,集中表現為對“本本”和上級機關的迷信。為了同這種傾向作斗爭,毛澤東深入蘇區農村作了大量調查研究,為制定正確政策提供依據,在他的倡導下,各級黨政干部十分注重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不斷開創新局面,因而在以弱對強的不利形勢下取得反“圍剿”的勝利。
(三)代表開拓進取、爭創一流的精神狀態
毛澤東在開辟和發展中央蘇區時要求各級黨組織都要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要求,蘇區各地形成爭創一流、爭當先進的政治標兵,涌現一大批在各方面創造了第一等工作的先進模范,顯示出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
(四)代表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
由于敵人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蘇區的物資嚴重匱乏,廣大軍民的生活極其困難。各級干部與人民群眾艱苦與共、患難相依,以做人民的公仆為無上光榮,以廉政清明來嚴格自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建起蘇區的經濟、財政、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人民群眾的生活獲得初步保障。
(五)代表無私奉獻、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
蘇區那段時間和隨后的游擊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廣大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于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不斷弘揚的過程。
二、蘇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蘇區精神是蘇區軍民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精神,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蘇區精神具有時代意義,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
(一)蘇區精神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蘇區精神內涵中的“堅定信念”指的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堅信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必然能走向勝利的信念。針對目前大學生容易出現理想信念迷茫的現狀,用蘇區精神激勵大學生,用革命先輩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鼓舞大學生,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并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二)蘇區精神能夠引導大學生秉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蘇區精神內涵中的“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如今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好,尤其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度溺愛孩子,有些孩子吃不了苦,也不夠堅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時代的青年更應該秉承好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所以把蘇區精神中的艱苦奮斗精神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傳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三)蘇區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保持爭先創優的斗志
蘇區精神中的“爭創一流”是蘇區精神的精髓。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學會主動學習、主動作為,提高創新力、戰斗力、向心力、凝聚力,有實現中國夢奮力拼搏的精神。時代在飛速發展,環境給大學生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大學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所以要弘揚蘇區精神,就要多鼓勵大學生在日常點滴中努力爭先創優,努力開創進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蘇區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
無私奉獻精神是蘇區精神的內核。一心為民的工作理念、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和爭創一流的工作要求,“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等蘇區軍民的革命實踐,蘇維埃政府成為了“空前最廉潔的政府”,始終在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宛如一座精神燈塔,照亮著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建設、改革的道路。目前我國面臨著國內外各種思潮特別是西方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挑戰,大學生容易在享樂中迷失自我,大力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學生深刻理解革命烈士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懷,讓他們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學習他們崇高的大無畏無私奉獻精神,可以增強自己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理想主動融入中國夢中。
三、新形勢下贛南蘇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
作為原中央蘇區所在地的高校更要主動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把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將蘇區精神融入課程、文化和實踐方面,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發揮應有力量和作用。
(一)將蘇區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讓蘇區精神進課堂、進課本、進頭腦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蘇區精神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鑄就的鮮活的革命故事,真實的革命遺址,幸存的革命先輩,身邊的革命后人,都是土地革命時期留下的資政育人寶貴資源,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巧妙融入。可以根據高校的情況開設相應的公共課、選修課和專題講座,在教材中增加一些紅色故事,結合蘇區軍民艱苦奮斗的革命歷程和鮮活案例,用學生喜聞樂見方式把蘇區精神融入課堂,讓學生自覺將蘇區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把蘇區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
積極把蘇區精神融入第二課堂活動中,將蘇區精神滲透到各項校園文化當中,讓大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蘇區精神教育,起到蘇區精神文化育人的作用。
各級黨團組織要精心策劃,通過唱紅頌典、講勵志故事等活動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弘揚主旋律,向善向上,外化行動、內化為品質;通過勞動模范、優秀校友等報告會,讓學生學有榜樣、做有標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積極組織開展“三走一進”“三早一晚”“三讀一寫”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晨練、早讀、晚自習等良好習慣;通過進行考核淘汰優選,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力和艱苦奮斗精神。以榜樣力量激勵學生,主旋律鼓舞學生,行為養成鍛煉學生,提高學生身心素質,錘煉學生意志品格。
(三)把蘇區精神融入到社會實踐中,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
堅持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高校要鼓勵青年大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針對畢業班的同學,積極開展“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的宣傳,樹立大學生村官、大學生志愿者典型,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實踐中去。通過組織非畢業班的學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時間,以研學旅行、志愿援助服務、實踐考察調研、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形式,深入社區、農村、中小學、校內等開展扶危濟困、社會考察、支教支學、文藝演出、法律政策宣講、生態環保宣傳等志愿服務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理論聯系實際,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王鸝.弘揚蘇區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J].黨史文苑,2013(18):73-74..
[2]吳乾圣.論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黨建育人工作的方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6(16):143.
[3]邱錦煒,邱小慧,劉堅輝.新時代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嘉應學院學報,2019(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