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惠羽
摘 要:文化建設歷來為執政黨所重視。文化建設關系到黨的領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建設在摸索中進行,既為后來的文化建設提供了經驗教訓,也培養了大批人才。作為承上啟下的一段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建設;獨立性;經驗教訓
一、引言
要探索一個國家、政黨、民族的現狀與未來,就要了解它的歷史文化。文化給人力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滋養了一代一代中國人民奮勇向上。在新中國成立后,文化建設提上日程。文化作為展示執政黨意志、政策、思想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如何在新政權建立初期進行文化建設,如何利用文化加強統治,就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項任務,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國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是獨立民主的國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的社會矛盾已經不再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已經變成新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政治上的獨立要求國家相應的文化建設與之相輔相成,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革命的過程中,形成了先進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要有相應的社會主義文化與之對應,需要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和主流地位。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實踐。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對整個文化發展脈絡而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連接作用做得好,文化建設會更上一個臺階,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在新中國剛建立的社會大前提下,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環境下,文化建設之路雖然充滿艱辛與挫折,但仍取得了一定成就,為后來的文化建設積攢了經驗。
二、新中國建立初期文化建設探索
新中國剛建立時,全國文盲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4/5,而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不足2萬人。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共產黨展開了全國范圍內的掃盲運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高素質人才,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同樣對人才提出了要求。但是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文化教育是一個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能反作用于政治經濟,好的文化能夠促進經濟政治健康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進步穩定。同時文化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引導人、約束人,給人以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選擇。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來自“馬克思恩格斯對文化問題的論述、列寧尤其是他在晚年提出的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文化革命思想以及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中,文化來源于實踐,同時最終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列寧最重要的也是對中國文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文化革命”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蘇聯人民文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價值性與操作性,畢竟文化建設關系到社會建設,關系到人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人才的培養以及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思想對當時文化建設提供了思路與方法:發展人民大眾的文化;廣泛發動群眾;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實踐的主體,發動人民進行文化創造,有利于將文化進行融合,有利于人民群眾接受社會主義文化。同時在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文化建設的“雙百方針”,之后又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號召,體現了毛澤東的文化發展思想,在吸收借鑒西方有益文化的同時,積極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發展的營養,為文化發展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三、文化建設面臨的挫折
1958-1960年,全國掀起生產“大躍進”,文化方面也不能避免,不少文藝工作者發出文化衛星,提出高產口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繁榮與發展,但是高產的文化也出現了水平良莠不齊的現狀,導致了文化思想混亂。文化建設的混亂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開始調整文化工作路線,其中就包括“壓縮工作戰線,調整規模,編寫符合實際的課程教材,以及制定教育工作條例”等措施。
在文化建設道路上,雖然已經是和平年代,但是革命思維一直在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少領導干部難以及時調整,不可避免地將這種工作方式、處事方法帶入組織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本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受到政治影響,過多地帶有政治色彩,相對獨立性被削弱,毛澤東曾經指出“文化從屬于政治”,這就在本質上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化必須為政治服務,而政治中的政策也在影響文化的發展,文化過多地參與政治中去,喪失了文化發展應有的活力,而更多地帶有政治功利性和目的性,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主導下,文化發展軌跡開始偏離正常的文化發展路徑,文化建設中對現代化民主發展探索的步伐也逐漸被放慢。
一個時代的詩詞歌賦顯示了這個時代人民的精神狀態和內心訴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雖然有挫折,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
首先,這一時期,文化繁榮,關于社會主義的作品層出不窮,大大豐富了人民的生活和娛樂,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將人民從混亂的社會波動中脫離出來,投入社會生產活動中。同時社會主義文化有了更加廣闊的傳播途徑,極大促進了人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社會主義文化作為與社會主義國家相對應的文化,在促進社會團結、提高人民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集中全國人民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文化教育、引導、約束功能發揮提供了客觀條件。其次,科教事業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這些人才都是在革命號召與社會主義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具有革命浪漫主義情懷與社會主義建設責任感,在中國與蘇聯關系破裂之后,黨和國家經濟建設以及國防科技獨立創新能力都是依靠這些人才進行建設的,提高了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突出奉獻,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最后,這一時期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也為后來的文化建設之路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指導,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調整過程中的方法策略都為以后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參考。事實證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極大提高了人民的創作活力與積極性,促進了文藝事業的發展,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上一層樓。
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文化建設上的局限性
首先,中國共產黨在歷經革命洗禮之后,領導人民進行文化建設的經驗不足。在社會主義有限的經驗中,不可能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詳細的經驗與指導,尤其像中國這樣一個地大物博、人口密集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沒有足夠的文化建設經驗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些彎路。其次,仍有一部分黨員干部不重視人才培養,不擅長運用革命思維解決問題,因此,思想改變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知識分子不被重視的情況下,專業的文化創造就會喪失生機活力,知識分子具有專業的知識技能和系統訓練,在文化創造過程中本應發揮巨大的創作、引導作用,但事實上,知識分子一直受到“身份”制約,不能進行生動的文化活動,導致知識分子的創作積極性受挫,愛國之情受到壓制。最后,黨領導文化建設過程中,將文化建設過多加入了政治色彩,使文化創作與政治掛鉤,用政治上的標準來衡量文化建設的成就。
五、經驗與借鑒
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為我們的文化發展之路提供了借鑒。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教育、社會建設,都要遵循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文化作為人民精神層面的社會活動,自有其發展創作規律和創作人群,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給予文化創作獨立的環境,不過多地將政治帶入文化創作建設中,會影響文化創作方向、內容、形式,在文化創作過程中,應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鼓勵引導其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而積極創造,同時,文化創造要黨把握大方向,同時弘揚主旋律,提倡文化繁榮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在不排斥外來文化的同時,吸收借鑒其中優秀部分,對優秀傳統文化更要積極發揚,將文化繁榮發展的活力與根基深入優秀傳統文化中,使文化發展獲得不竭的源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發展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文化發展探索,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文化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總結,同時也為黨領導文化事業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文化建設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