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集體教學活動進行觀察和評價是教師互相學習、切磋教藝、研究教學的最有效的途徑,而新手教師往往不知道觀察和評價什么,因此,筆者對集體教學活動的觀察與評價進行聚焦,形成了以下易理解、可操作的教學活動評價方法。
關鍵詞:集體教學;觀察;評價
一、 細觀察——更有針對性
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
(一) 從教師組織每個環節的時間方面觀察
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可以記錄下每個環節的具體用時。目的是關注整個教學活動的節奏,觀察各個環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比重、幼兒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主導時間與幼兒主動探索時間的比例等相關內容,為活動后的評價提供切實的依據。
(二) 從教師是否面向全體幼兒方面觀察
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會自覺不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幾個幼兒身上,這些孩子的特點是積極跟隨教師的活動,善于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強。而其他幼兒參與活動、回答問題的機會就極其有限了。教師把目光集中在“明星”幼兒的身上時,總會在無形中挫傷其他幼兒的積極性。因此,評價者可以用簡單圖示的方法記錄下幼兒回答問題的次數和頻率,目的是關注執教者是否面向全體,是否能與每一名幼兒進行互動。通過記錄的數據,便能一目了然地發現此類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育策略。
(三) 從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是否有效方面觀察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適宜的問題會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幼兒能在教師的提問導引下進一步梳理、提升自己的原有經驗。反之,教師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幼兒思路含混不清,糾結不前。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應該符合幼兒的年齡和發展特點,以方便幼兒回答和表述。
二、 巧評價——更具藝術性
通過認真傾聽、仔細觀察、具體記錄,掌握了活動每一個環節的實際情況,有依據、有重點地對老師的活動進行較細致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關注和尊重教師的各方面需要,確保評價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一) 關注執教者被傾聽、接納的需要
評價者與執教者的互動應該和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一樣,本著激趣、激思的原則。在評價過程中,留給執教者表達自我設想、自我感受的足夠空間,盡可能多地采取與教師交流評價的方式,多問問教師的想法,多提出一些“為什么”。同時,要注意語速應適中而親切,措詞應嚴謹而舒緩,神態應自然而專注,做到不急不躁,只有執教者感受到了被理解和接納,才能更好地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二) 關注執教者自尊、自信的需要
我們知道評價者欣賞的態度和肯定的話語會讓教師樹立自信,獲得勝任工作的偷悅。在以往評課時,評價者一般是先將執教者的優點一股腦兒闡述完畢后,接下來便全是不足與失誤。這樣的方式會使教師在評價的轉折點上產生挫敗感。同教師一起回顧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采取按環節進行評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這個問題。因為各個環節的組織中教師都會有亮點呈現,評價者抓住這些亮點逐一提出,就可以避免評價中出現明顯的轉折點。這樣既肯定了優點,又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按環節評價可以使積極的評價貫穿整個評價過程,進一步滿足了執教者自尊和自信的需要。
(三) 關注執教者發展、提升的需要
評價教師組織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基于此,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迫在眉睫。因此,我們可以圍繞著是否促進幼兒的發展來評價,從活動前的準備、組織過程和活動的延伸等方面看是否以幼兒的能力和經驗為核心,把重點放在孩子的身上,用孩子的發展為催化劑,滿足教師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需要。
總之,評價的方式各種各樣,任何一種評價策略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成功的教師評價往往需要不同的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和整合更為完整的信息,以發展和辯證意識科學地評價教師及其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最終全面促進執教者的能力發展。
作者簡介:
王秀萍,山東省威海市,皇冠街道辦事處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