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不遺余力地通過備課,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時,我們往往是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這是接受性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質疑能力得不到提高。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質疑能力;質疑方法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舉世聞名的美國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與其把問題拋給學生,還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一個問題。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敢問
好問是兒童的天性。但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極大地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束縛了學生“疑”的時間和空間,致使許多雖然心中有疑,卻不敢大膽提出,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而挨老師批評和指責,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過簡單而遭到其他同學的取笑。我們怎樣消除他們的這些心理負擔,引導他們敢于質疑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和諧、平等、自主的學習環境中,才能頭腦清晰、思維活躍,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在學生的印象中,教師總是高高在上,給人以權威者、統治者的形象。許多教師對待學生很“嚴厲”,總是板著一副臉孔,以至學生對上課產生畏懼心理。他們在課堂上默默無語,害怕自己不留神會出錯,就會遭到教師的批評和其他同學的嘲笑。這樣的課堂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呢?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心與心碰撞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二是對教師的感情。學生對老師的感情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有的學生因為不喜歡某個教師而對學科產生厭倦感。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平等、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和愛護。
二、 教師善用鼓勵,讓學生樂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產生探究動力的源泉。但是,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性。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語文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學生能夠獨自提出問題,而有的學生卻很難做到。每一個學生都想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不要吝嗇表揚,要對學生多鼓勵,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記得有一次,我在教一篇課文時,讀完課題后,我讓學生質疑。許多學生紛紛舉手。突然,我發現一位平時學習不太好,很少舉手發言的學生舉手了。我馬上讓他試試。剛開始他提出的問題不是特別好,后來在我的引導下他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我馬上對他豎起大拇指夸他說得好,并讓全班同學用掌聲對他表示鼓勵,這位同學的臉上流露出成功的喜悅。從那以后,他對學習更主動了,舉手發言的次數也多了。由此可見,我們在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質疑,應該對學生多鼓勵,引導他們“放下包袱,大膽質疑”,“不怕說錯,只怕不說”,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質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三、 教師教給方法,讓學生會問
教師營造良好的氛圍、善用鼓勵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前提條件。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還需要給予學生一些質疑方法上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教學生硬的學問,還不如教給學生學習的技巧。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容易過時,而成功的學習方法往往會終身受用。我們要教給學生質疑方法,提高他們質疑的能力。
(一) 由課題質疑。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的旗幟和窗口。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概括內容、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有利于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更好地理解課文,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唯一的聽眾》一文時,我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紛紛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問:“這唯一的聽眾是誰?”有的學生提出:“這個聽眾做了什么事?”還有的學生問道:“為什么是‘唯一的聽眾?”這些問題的提出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做了鋪墊。
(二) 由重點句段質疑。文章中的重點句段是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是學生理解課文主旨的重要媒介。因此,由文章中的重點句段質疑是極其重要的。
(三) 由矛盾之處質疑。一篇文章中作者匠心獨具所在的正是課文中的看似矛盾之處。作者為了突出主旨而特意設置課文的矛盾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文中矛盾的地方質疑,從而理解課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謀篇布局。如在上《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文中“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這一句和課題“我最好的老師”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提出質疑:“既然要寫我最好的老師,為什么還要寫老師的諸多不是呢?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白“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的好處。
(四) 由課文中的“小泡泡”質疑。“小泡泡”雖小卻很實用,對我們理解課文有不同角度的提示,在教學中發揮極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小泡泡”中的話,引導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總之,學生的質疑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悉心引導,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教師善用鼓勵,引導學生樂于質疑;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質疑。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質疑”。在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林世勇.小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J].漢字文化,2018(10).
[2]禇云.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5(36).
[3]呂光芬.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8).
作者簡介:
彭功進,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