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富含了人文思想、情感態度及文化知識的學科,學習語文對學生成長與發展起到的作用是多面性的。除了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外,還有助于學生品格、素質的發展。當然,這一作用的體現還需要落實于人文素養的培養之中,只有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及蘊含的正面思想,才能真正發揮出語文學科的“育人”作用。本文就將圍繞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展開論述,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人文素養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而這一點也正是大量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核心思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這也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使命所在。那么,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達成這一素質教育的目標呢?以下方法僅供參考。
一、 挖掘教學內容的人文素養內涵
長期處于應試的壓力下,師生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對重點內容的識記上,不斷地背誦考點,卻沒有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刻的挖掘,更沒有發揮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以《論語十二章》為例,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將其中的生字詞及釋義作為了主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識記、背誦,但這樣一篇以人文素養為主要特色的文章卻顯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如今,教師必須提升個人教學意識,將語文教材中文本的人文素養內涵深入挖掘,起到對學生的熏陶作用。教師除了需要讓學生掌握論語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外,還應通過介紹孔子的生平來進一步滲透人文思想——孔子是我國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張“仁”,反對殘暴統治,同情人民疾苦。他開辦私學,率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育理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深入挖掘課本內外的人文教育素材,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還讓他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 將所學聯系學生實際
學習語文,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讓他們獲得深刻的感悟,作用于他們的真實生活,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文章中表現出的人文情感及內涵,教師不妨聯系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深化他們的感悟與理解,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文章描寫了作者在童年時期,在小伙伴們的慫恿下,爬上了懸崖,結果卻被困在了半山腰。最后,他在父親的鼓勵幫助下,成功地爬下了懸崖,戰勝了自己。使他終于明白,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借助文章內容教師不妨讓學生思考自己的學習經歷,是否在遇到了困難時就第一時間想到退縮?是否在教師布置了背誦文章的任務時總是認為不可能實現?有沒有嘗試過向前“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學生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他們也將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無窮力量。這樣一來,就真正借助文章實現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且作用到了他們的實際學習與生活。
三、 以課外資源調動學生情感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關鍵在于調動他們的情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并吸收、內化。課堂上,教師應借助豐富的課外資源以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為學生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從而調動他們的情感。如《黃河頌》一文,文章對于黃河恢弘的氣勢進行了描寫,贊頌了黃河以及民族的偉大精神。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現黃河奔流的影像,彌補他們在真實體驗上的不足。通過將畫面與文章內容進行對比,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及民族自豪感。相信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于黃河的理解和定義也會大為改觀,認識到了母親河的偉大與壯闊。
四、 開展豐富的語文教學活動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本就以理論為主,教師如在課堂上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理論,那么不僅無法吸引學生興趣,致使課堂氣氛沉悶,也無法發揮出語文教學的人文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為語文課堂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將提升人文素養培養的效果。如對于《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這類具有深刻內涵和一定故事情節的文章,就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選擇人物進行表演,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參與情境,更深刻地體會到封建社會帶來的悲慘境遇,在同情主人公命運的同時也明白了腐朽社會制度帶來的壓迫。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作用和意義體現,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每一名語文教師都必須與時俱進,跟上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步入素質教育的時代,將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充分發揮,將學生培養成為集扎實知識基礎與優秀思想品德于一身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安秀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B版),2014(5):71.
[2]李艾芹.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4):70.
作者簡介:
王志兵,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