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學生的培養也從基礎學科知識的學習轉向更深層次的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唐太宗曾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過往的回顧,更是對前路的思考。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除了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教授之外,還要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為目標開展教學,讓學生們對歷史學科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體會,在逐步的學習當中形成自己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質;解讀
一、 引言
在現今的教育當中,教師以“以德育人”為教學的總目標,來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社會榮譽感和愛國情懷等優良素養,這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涵義所在。初中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了學生人文素質。現今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逐漸意識到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起來,使教學方式多樣化,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有學習的激情和興趣,進而在深入學習當中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二、 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現今初中歷史教學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學當中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初中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及語數外這樣的主流學科,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只是將知識點講述出來讓學生們去記去背,沒有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所以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就浮在了表面沒能深入理解。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在學習早期各朝代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變革,每個課時都是一個重要的事件,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是針對這些事件進行了教授,沒能將時空觀念教給學生。在課文編排的時候,就是通過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來進行編排的,這些文章之間彼此都有聯系,要求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融會貫通,深入理解。
其次,在教學當中教學模式死板,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傳統教學留下了一部分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歷史學科是需要學生去大量記憶的,教學方式沒有革新的話,很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現象的時候,不能夠只是去記憶百家爭鳴的景象和內容而忽略了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時代背景,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還要去分析百家爭鳴當中,各家秉承的理念哪一種才會更加適應當時時代的發展,要為之后學習秦朝的強大和統一做鋪墊。這樣的學習方式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 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
2016年教育部提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為歷史核心素質,要求學生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質,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夠完善自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用歷史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一) 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強調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唯物史觀是初中階段學生對唯物史觀這一理論性較強的理論理解起來有所困難,所以在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將這種觀念融入具體的事件之中。例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根據當時社會形態和當時統治者的治國方式來分析清朝是如何從無到有,從鼎盛到衰敗的。
(二) 時空觀念
初中歷史的學習當中涉及大量的時間的記憶。時空觀念這一板塊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根據某一事件發生的起因和過程,聯系到對這段時間內發生的其他重大的事件,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和利害關系和帶來的影響,進而聯想到之后還會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例如虎門銷煙間接地推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簽署《南京條約》,讓當時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后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進一步讓當時的社會淪陷。
(三) 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在歷史教學當中在豐富學生的歷史見聞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史料也根據實物的形態有所分類,像甲骨文、古書、書法這些屬于文獻史料。而我們平常去的歷史遺址和壁畫和雕塑等都屬于實物史料。平常的學習當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加入一些史料實證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們將史料相互聯系和對比分析。例如在分析唐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鼎盛的,就可以通過分析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來得到一些結論。
(四) 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就是以史料為根據,學生在了解了一些歷史基礎知識之后,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考,對歷史事件有個人的理性分析和評判。在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解釋的時候,要基于史料,結合事件前后發生的事情,追本溯源,完善這一歷史事件。例如講到美國開始高速發展的階段和原因就要聯想到美國工業革命后整體實力的大幅度增長,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一躍奠定了自己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
四、 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 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差異性發展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給教師帶來更大的挑戰,即在教學當中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接收能力和學習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跟上教學的進度。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來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將需要學習的知識簡單化系統化,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例如利用時空觀念來進行教學,可以用時間線的方式來讓學生去記憶某一階段發生的各項大事,比如在學習20世紀初期的抗日戰爭階段,時間線就可以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從七七事變到全面抗戰,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樣來開展記憶,再把一些小的事件陸續補充,就能夠完整地利用時空的觀念來進行記憶。
(二) 加入情景教學,還原歷史事件,加深學生理解素養
情景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的融入,能夠讓學生在視聽方面更深一步地去了解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素養。通過觀看一些文獻資料例如照片、視頻等,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和體會。例如抗日戰爭階段發生的南京大屠殺,對于中國人民來講,是永遠的傷痛。而學生們對這一事件最開始的了解僅僅是書本上的短短的篇幅,沒能真正感受到這其中的慘烈和屈辱。教師給學生詳細講解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方式向學生播放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視頻、圖片,還有新聞資料,讓學生們能夠深刻了解這一歷史,明白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間煉獄,激起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三) 進行專題探索,搜集相關史料,發展學生實證素養
進行專題探索,就是要將史料實證的方式充分運用到學習實踐當中,讓學生們在搜集和分析史料的過程當中發展學生的實證素養,同時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辨析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選出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去進行專題的進一步探索。例如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教師可以開展專題探索,要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因、影響、相關的政策的頒布,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要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案,讓學生們分組進行合作學習,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將這一專題的內容完善。
(四) 關注時事政治,發揚歷史精神,樹立學生正確歷史價值觀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強調的就是學生們要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對現今的生活來有所反省和領悟。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們去關注現今的時事政治和家國大事,清楚了解全球形式和發展。教師要讓學生對這些事件有一個客觀和理性的認知,不被他人誆騙,不聽信謠言,不傳播謠言,對于我國領土完整性要有清晰的認識,要堅定維護我國領土完整性,不被他人洗腦,堅決拒絕搞獨立搞分裂,要以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為目標去好好學習,好好奮斗,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除此之外,初中歷史當中還富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傳統文化和道德禮儀,學生們要在生活當中將這些傳統的優良美德發揚光大并且傳承下去。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發現存在的問題即需要重視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同時要改進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去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而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又要學生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這幾個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會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能夠更加輕松和更好地理解記憶。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時候,教師也需要注重培養策略,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加深學生的理解素養,發展學生實證素養,同時要學生去關心時事政治,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結合生活實際去發揚傳統文化中積極的一面。總之,歷史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的培養,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33(02):71-73.
[2]韓娜.以史為鑒 傳承經典——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4):82+84.
[3]沈陽.立足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4):102.
作者簡介:
吳滸,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