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娜 曠利平
摘? ? 要: 隨著國家對職業院校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職業院校的生源擴招、職業教育教學的深入探索和改革,組建一支專任教師和產業教師(導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已成為緩解當前師資數量不足、提升師資水平,優化師資結構、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職業教育? ? 深度融合? ? 產業教師(導師)? ? 必要性
引言
國辦發〔2017〕95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文中第四點的第十六小點提出以下觀點,筆者總結如下:加大師資隊伍的校企融合力度,扶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積極探索產業教師(導師)的實施模式,建立一套完備的產業教師(導師)教師資格標準和評聘辦法,支持職業院校按規定向產業教師(導師)提供崗位和支付報酬。加強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建設,支持職業院校專任教師到企業參加實際實踐學習,保證學校實踐教學社會同步性。
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必經之路,非專任教師隊伍建設離不開和企業合作,國內外基本都倡導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證非專任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加職業教育活動,進一步為職業院校產業教師走規模化、科學化和制度化鋪平道路。
1.概述
1.1產業教師(導師)定義。查閱國內外研究后,發現目前對于產業教師(導師)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大部分文獻主要研究的是職業院校的兼職教師情況,就連對于產業教師(導師)的基本定義都沒有。本文根據現狀和筆者拙見,主要探究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定義和必要性。
產業教師(導師)即在整體產業在高端化和集約化背景下,由學校正式聘任的,承擔一門或者一個方向專業課理論或實踐教學,或者直接參與專業人培和課改,師資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及社會服務的高端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別于以往的學校非專任教師隊伍,學校在爭取到更大的人事自主權后,經過詳細周密的甄選后主動放權,進一步提高產業教師(導師)的主觀參與度。
1.2產業教師(導師)影響因素。針對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政府教育人事財政政策、行業、企業、產業教師(導師)和職業院校五個方面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分析職業院校對產業教師(導師)隊伍的聘任、使用、培訓、考核與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及執行情況。首先是政府層面,主要分析現行教育人事政策對產業教師(導師)歸屬感的影響及教育財政政策對職業院校聘請產業教師(導師)經濟動力的影響。其次是企業層面,產業教師(導師)去學校兼職能給企業帶來多大的效益,給企業帶來積極和消極影響,決定其對這一行為的認可度。產業教師(導師)方面,主要分析產業教師(導師)兼職精力和成就感對其兼職行為的影響。職業院校方面,主要分析職業院校自身利益驅動、教學需求及人資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機制對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的影響。
針對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從逐步培育企業社會教育責任、建立和健全職業院校內部動力機制和管理機制及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等三個方面提出對策。首先,引導企業辯證認識員工去職業院校擔任產業教師(導師)這一行為,培育企業社會教育責任,引導企業認識并承擔社會教育責任,采取合理措施減輕消極效應等。其次,建立健全職業院校內部動力和管理機制方面包括樹立現代教育人力資源理念,提高對產業教師(導師)的認識,建立內部動力機制,健全產業教師(導師)聘任等到管理體制。最后,完善政府相關政策法規方面包括改革有關人事和財政制度,把產業教師(導師)納入政策范圍,鼓勵企業支持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課,對產業教師(導師)所在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
2.必要性
2.1有助于提升職業院校整體性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水平。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中非專任教師規模逐步增加。主要來源于:在校研究生、非本校在校教師、離退休教師、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專任教師規已是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是一項常態化的戰略決策。由此可見,高水平的產業教師(導師)對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人培和課改、頂崗實習和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建設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探尋產業教師(導師)發展的路徑為職業院校理清了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路,為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也豐富了這方面的師資政策,對于促進職業院校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素質精良的高水平產業教師(導師)團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2有助于加強職業教育的整體戰略。從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大發展的這個背景出發,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調查、對比、分析職業教育中的中職和高職教育,公辦和民辦職業教育,內陸和沿海職業教育產業教師(導師)的發展現狀,結合時代特點、區域和體制差異進行分析探究;提出政府、企業、協會和學校角色定位問題,不僅從產業教師(導師)探討,還涉及各方認同度等對產業教師(導師)的回應問題,從產教深度融合的視域下探討三方對于產業教師(導師)發展途徑。
2.3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系統的探究,為職業院校搭建了一個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的平臺。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系統的探究,研究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師隊伍模式,能夠改善之前職業院校非專任教師成分來源單一,職稱結構不合理,行業非專任教師匱乏,非專任教師兼職動機單一,責任心不強,學生認可度不夠,兼職只是個人行為,缺乏單位認可度,上課精力不足,成就感不高。研究有利于完善政府的相關政策法規,激勵產業教師(導師)到職業院校參與任教;促使產業教師(導師)結構趨于合理,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教師(導師)的功效;提升職業院校認知水平,建立健全職業院校的內部動力機制和相應的管理機制;實行“去邊緣化”管理模式,提高產業教師(導師)的積極性。
2.4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模式的實施,為職業院校教育戰略提升了高度。在國家大力倡導職業教育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同樣面臨著生存危機,解決危機的主要途徑是大力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技術型專業,建設一支校企深度融合的優質的教師隊伍。職業院校應該成立專門的部門管理和解決關于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建立完備的產業教師(導師)數據管理庫,為日后的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隊伍建設研究提供詳細的大數據支持,在大方向上提升教育戰略。
3.措施
3.1政府應出臺產業教師(導師)所在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積極投身職業教育。職業院校應完善相關制度政策,職業院校應建立一套包括聘任和職務評定等制度在內的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產業教師(導師)管理規章,以此激勵高水平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教師(導師),提升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水平。
3.2培育企業社會教育責任,提升企業對職業教育參與的積極性,降低產業教師(導師)兼職消極影響,首先應培育企業對社會教育責任心,引導企業樹立教育成本分擔意識,樹立企業自身是教育社會化重要資源的意識,培育正確的企業價值觀。
3.3提高職業院校認知水平,建立健全內部動力機制和管理機制,樹立現代教育人力資源理念,建立內部動力機制,提高對產業教師(導師)的認識水平和產業教師(導師)管理體制和培養、激勵和考核機制。
結語
從最近國家出臺多項重要的教育方面的文件看,通過研究職業院校產業教師(導師)的發展現狀,其創新之處在于結合時代特色、區域設定和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在談到問題的解決對策時,提出政府、企業、行業和學校的角色定位問題,需要各方面聯動,共同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產業教師(導師)這一新興角色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國發辦〔2017〕95,2017.
[2][美]巴蘭坦,著.朱志勇,譯.教育社會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仲偉楊.關于職業學校專業師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科技信息,2009(33).
[4]查吉德.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研究:制度有效性的視角[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