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慕蓉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政治課堂法治教育的教學策略,提出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考評機制等措施,促進高中政治課堂法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培養具有法治精神的現代公民。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 法治教育 教學策略 考評機制?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37-02
法治教育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政治教師應通過法治教育,培育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思想意識,引導學生成為一名合格與優秀的公民。新課改提出,高中政治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法治修養,使學生成為一名守法與遵法的好公民。基于新課改精神與時代發展的需要,本文探索高中政治課堂法治教育開展的有效途徑,給廣大同行提供參考。
一、有效整合教學資源開展法治教育
審視我國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人教版的教材,內含許多法律知識,可以對學生開展法治教育。但是,這些法律知識都比較抽象,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知識點也比較枯燥與乏味,難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法治意識滲透。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找準教學內容與學生法律學習興趣的準確契合點,讓學生真正有效理解法律知識。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法治知識,以生活案例為著眼點,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濃厚興趣,感受法律知識的魅力,使他們真正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
例如,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人教版選修五《認真對待權利與義務》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舉一個法律案例,如村民小王覺得村主任的工作中有許多不妥當的地方,但是,由于考慮到對方是主任,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害怕提出意見之后會遭到打擊性報復,因此對其作風不敢提出太多意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小王作為一名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學生經過分析與討論,總結出小王作為一名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就是國家法律規定的監督權,也就是公民對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機關提出的申訴、批評、控告、建議、檢舉的權利。公民的義務就是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在這個案例中,村民小王是遵守了公民的義務,但沒有享受他的權利。實際上,小王對國家機關干部人員提建議的做法,是公民權利的體現,是受法律保護的。而且,我國公民行使權利的渠道是透明且暢通的。當村主任的做法是違法時,小王可以大膽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力,對村主任提建議。當村主任不采納建議的時候,小王可以去信訪部門做檢舉和有關的控告。這樣,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懂法、知法、守法、行法,法治素養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效果。
二、創新教學模式開展法治教育
教學效率的提高,與有效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分不開的。目前,高中政治教材知識講述方式很多是傳統文字敘述或者圖文并述的方式,比較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置身在真實的法律情境中獲得法治教育的經驗,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強化法治意識,達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目的。
例如教學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選修五《走進合同》這一節課時,為了有效開展法治教育,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理論性質的講授模式,將枯燥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法律案件中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增強法律意識與法律修養。如可以讓學生在法律情境案例《小張的“車”誰來賠?》中扮演一個角色:小張開著車去買二手房。在欲購買的小區內收費停車場停車,然后去房產中介付款,與房主簽訂一系列購房合同。但是,當他回到停車場時候,發覺自己的車子被損壞了。他要求小區的停車場負責賠償,停車場卻認為這一切不是自己的責任,責任在于肇事者,所以不給予任何賠償。在這個法律案例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案例中人物的真實想法,也能加深對有關法律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借此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小張是否享受要求停車場賠償的權利?”然后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得出結論,指導合同的訂立對維護雙方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去維護權益、解決問題,保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任何侵害。
為了有效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應該把法治教育由課堂內向課外延伸,也就是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組織普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法治意識,感悟法治與自己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引導學生積極通過“法”來解決現實生活的疑難問題,達到深化法律的認知,以及增強法治意識的目的。
例如教學高中政治人教版選修五《用證據說話》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醫療糾紛案來模擬法庭活動開展法治實踐教育。在模擬法庭活動上,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來開展教學,小組任務是做案件分析、撰寫書狀、言詞辯論,等等。法庭宣告有關文書,學生可以在網上搜集有關資料,但是禁止任何抄襲。在模擬法庭審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案例中的證據與證詞進行評述,讓學生明白舉證對于訴訟成敗的作用與意義。通過這一種活動,學生認識到舉證直接影響到訴訟的成敗,可以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證據意識,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證據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模擬法庭案件審理過程,也能讓學生掌握真實法庭案件審理的全部過程,激發學生對法律的興趣與關心周邊的人與事,教會學生自覺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培育尊重事實與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推動法律理論與社會實踐的互相結合。
三、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法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教師都喜歡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開教學活動。高中政治課堂中法治教育的開展,需要學生學習、掌握與理解大量的法律知識基本概念,了解國家基本法律的規章制度。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豐富的法律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為培育學生法治意識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教學《認真對待權利與義務》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電影《秋菊打官司》。這一部影片講述了 20 世紀 90 年代農村婦女秋菊,為了給自己的丈夫討回公道,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在層層上訪失敗之后,轉回法院打官司維權。在依靠法律手段維權的過程中,秋菊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失敗與困難,但一直堅持用法律討回了公道,維護公民應有的權利。從這部電影中,學生可以學到普通老百姓維權應該掌握的方法與技巧,也可以了解我國基層法律體系狀況,能強化學生對法規法律知識的感悟,使學生加深對教材中法律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四、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相結合開展法治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課本中蘊含著許多法律知識,但很多是保護成年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由于很多高中生都是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恰當延伸教學內容,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切的法律案例,結合日常生活經常發生的法治案例,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
如教學《消費者權益維護》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未成年高中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法治教育。教師可以講解這么一個法律案件:一位 14 歲的高中生小林,在周末逛街的時候,看到手機店里擺放一部新潮的手機,標價是 5000 元。手機銷售員看到小林望著手機戀戀不舍的表情,使勁花言巧語吸引小林去購買手機。小林也想著自己同學也擁有著高檔的手機,于是在虛榮心的誘惑下,就偷偷回家從母親的抽屜里拿了 5000 元購買這部手機。同學們,你們想想,在這一種情況下,小林的母親可以要求手機銷售員退貨嗎?
之后,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并且運用我國有關法律知識來解釋這一案件中的法律行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十二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就是在十二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做與智力和年齡互相符合的民事活動,但是其他民事活動就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來負責代理,或者一切征詢法定代理人的意見去活動。由于小林的年齡是 14 周歲,依然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手機是一種比較非生活必需的高檔消費品,購買手機這一種活動已經超過了小林的智力與年齡的民事活動范圍,而且支出手機費用也沒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允許。因此,小林母親完全可以要求手機售貨員無條件退款與退貨。
五、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考評機制
考試是衡量學生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實質上,考試成績也只是檢測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效果的工具,最終目的是通過考試來衡量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況,也是作為教學質量改善的重要標準。但是,這一種考試模式造成知識點都是概念化的,考核知識都是比較死板與僵硬,導致學生為了考試去學習。學生學習注意力都集中在快速記憶條條框框的知識方面,對于法律知識學習更是一種突擊的行為,考完之后就忘記法律知識點了,更談不上把法律知識內化為一種法律意識,也說不上在現實生活中活學活用,難以達到一種法治信仰與法治意識的高度。因此,學校應該設計合理的法治教育評價體系,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在評價體系應該實現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相互結合。評價學生不能簡單以成績好壞為標準,也應該考慮學生的言行舉止或者思想品德。教師通過多元化與全面的評價機制,了解學生的法治素養高低、法治知識的掌握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去除教學弊端,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石 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2]鐘國富.由一堂政治課引起的思考:談高中政治課中的法律知識滲透[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0(13)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