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紅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標準》為化學課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在復雜環境中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本文分析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意義,重點研究了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 初中化學 教學策略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化學在保證人類生存并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并正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初中化學新的課程標準對傳統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1]。作為一線化學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對化學興趣并引發學生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也培養了良好的科學素養。
一、初中化學情境教學的意義
1.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使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2]。在化學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需要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生強烈的認知沖突[3],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和探索問題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和研究,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在豐富的探究活動中不斷訓練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而整個探究過程都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情境[4]。
二、初中化學情境教學的策略
1.運用可視化教學,創建視覺情境
《魚牛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生對于沒有見過的場景很難想象出來,尤其是很多抽象的和并不容易直觀感知與觀察的知識[5]。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可視化教學,利用課件動畫展示和掛圖等方式,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5]。比如,初三的學生在首次學習原子的結構時,對于核外電子排布這樣抽象的概念會很難理解。教師可以運用掛圖或者課件的方式,把1-20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形象的展示出來,簡單清晰明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另外,思維導圖也是一種很好的可視化方法。比如在學習第六單元《碳和碳的化合物》時,引導學生把知識按層次進行分類整理,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思維整理能力。
2.創設語言情境,使知識生活化具體化
語言文字是教師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工具。創設恰當的語言環境,能使抽象的知識變的具體形象,富有生活氣息。比如,在講到如何從微觀角度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老師可將分子比喻成一架機器,那么原子就相當于機器上的各種零件。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機器要拆成零件,零件按照不同方式重新組合成新機器;也可將原子比作各種形狀大小的積木,分子則是用積木搭出來的作品。通過老師形象的語言和恰當的比喻,同學們就會分清楚分子和原子的關系。
飽和溶液是初中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跟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吃飯聯系起來。每個人飯量大小不同,只和身體狀況有關。溶解度就相當于一個人的飯量。飽和溶液意味著人吃飽了,不飽和溶液就是沒有吃飽。然而吃飽的人不一定吃的多,不飽的人不一定吃得少;也就是說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這樣生動的語言情境使學生把新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豁然開朗,達到靈活運用。
3.創設故事情境,激活經驗與興趣
20世紀和21化學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的巨大發展,期間有無數化學家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有很多有趣或者感人的故事。化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名人事跡來創設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認識到運用化學知識可以服務人類,造福社會,還可以感受到觀察思考的重要性。如在學習《水的組成》時,可以揭秘水的組成發現歷史。18世紀末,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許都通過實驗證明了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兩份體積的“易燃空氣”和一份體積的氧氣化合而成。但是受當時錯誤觀念的影響,反而認為兩種氣體都含水。直到法國科學家拉瓦錫重復了他們的實驗,才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將“易燃氣體”正式命名為“生成水的元素”,即氫。
4.運用化學實驗,創設體驗式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科學合理的設計實驗,尤其是探究式實驗,創設體驗式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并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在學習堿的化學性質時,如果教師只是列舉出堿的化學性質,學生很難理解掌握。筆者曾有幸觀摩南山區楊曉琳老師的一節名師示范課:課堂中楊老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儀器和藥品探究堿溶液與指示劑作用的是什么離子,然后又拋出問題“如何鑒別失去標簽的NaOH溶液和CaOH溶液”,指導學生思考并自己設計實驗來證明CO2與NaOH溶液反應了,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堿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規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更加直觀了解物質的性質及化學變化,同時形成了自我的思維體系,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契合新課標的要求。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通過創設化學教學情境,理論聯系生活,通過可視化的場景,生動的語言,有趣的化學史實故事,體驗式實驗讓學生在學習中走進化學,了解化學,感受化學的魅力,成為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蔣翠翠.情境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125-126.
[3] 朱嘉泰化學教學藝術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陳文斌.素質教育下初三化學情境教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133-134.
[5] 張中金. 深化對情境的認識改進化學情境教學[A]..教育理論研究(第一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