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靜

【內容摘要】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題中之義。筆者從設置議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立足議題科學設計學科內容、按照議題進行序列化活動、針對議題組織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完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推動課堂教學轉型,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 活動型學科課程 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轉型已迫在眉睫。新課標針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構建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對傳統課程模式進行創新,優化教學設計、推動課堂教學轉型。“活動型學科課程”始于議題、難在情境、重在活動、終于素養,我們要通過議題的選擇、教學情境創設以及活動的開展來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素養[1]。為此,本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一框為例,針對高中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優化設計展開分析。
一、設置議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強調“教學設計能否反映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的思路,關鍵在于確定開展活動的議題”。“活動性學科課程”的開展需要有明確的議題,議題對教學活動起著統領性作用。議題不等于主題,主題是中心思想,議題是主要內容。議題應當緊緊圍繞主題,具體表現主題的思想內涵,并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可討論性。關于議題,教師要明確幾點:第一,議題來源,可以依據新課標的“教學提示”進行選擇或對教材內容進行提煉,也可以總結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或以時政熱點事件為背景來設置;第二,議題要“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政治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一方面將教學重難點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要體現議題內容的開放性;第三,議題要具備學科所帶有的政治性、教育性、時代性、實踐性特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教學設計,我們以“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為議題,探究“我國政黨制度的特色以及協商民主的意義和價值”這一主題,闡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一議題是新課標提供的,屬于觀點統領型議題,其背后蘊含著“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具有自身優勢”的學科基本觀點。另外,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或實地調查等方式來確定議題,可以預見,不同的班級,學生設置的議題不盡相同,但都應圍繞主題。
二、立足議題科學設計學科內容
新課標強調,活動型學科課程構建要“對應結構化的學科內容”。教師圍繞議題,從高中政治知識體系高度結構化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發展規律出發,站在整體、系統和結構的高度把握和處理教材,對課程相關知識進行梳理,提高知識的條理性,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和把握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加強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使教材中的知識能夠有效延伸。本框教學,議題是“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和該議題相應的結構化學科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本質屬性、制度架構、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制度中的地位以及實施協商民主的多種形式,以上結構化知識都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建構。本框結構化學科內容如圖:
三、按照議題進行序列化活動
新課標強調,活動型學科課程“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動設計,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設計,需要針對議題中關系到核心知識點展開序列化處理,在課堂上創建情境,設置具體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梯度性的探究,使活動型學科課程效率得到提升。圍繞“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這一議題,我們設計了問題鏈:1.通過分析我國八大民主黨派的資料,你有什么發現?2.中國的政黨制度與西方政黨制度的不同之處是什么?有何優勢?3.結合材料說明我國政協委員參政的方式有哪些?協商民主有何優勢?同時,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是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議題,結合掌握的學習經驗分析議題中蘊含的情境以及問題,選定可行的研究方法,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務,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使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探究過程中提高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創新性思維。
新課標還強調,政治學科應“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邏輯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要堅持思維活動與實踐活動協調統一。如果說課堂活動側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那么,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等素養。教師要將議題所具有的實踐價值體現出來,設計生活化問題或實踐活動,本框我們設置了采訪任務:對話政協委員。信息提供:學校現有民盟黨員、九三學社黨員、民革黨員的老師聯系方式(有幾位老師都曾經或正擔任政協委員)。要求:①采訪小組6人為宜,分工合作;②擬好采訪提綱、錄好采訪視頻;③作業上交:采訪視頻+文案。
四、針對議題組織教學評價
教學即評價。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具體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可行性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課程標準教學評價需要考慮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以此為前提制定評價標準,一般情況下,針對高中生的評價要將重點放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上,突出顯示解決過程與結果,通過最終獲得的結果便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政學科素養,以此為基礎調整教學方案,因材施教、分層施教,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3]。
本堂課采用的評價方式,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互結合,更加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把評價與真實的任務聯系起來;更加注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節奏、掌握學生政治知識學習情況。堅持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相互結合,讓學生將學科知識和學習經驗相結合,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幫助教師制定有效的評價方案,通過自評互評不斷發現、教育、完善、發展自我,助推核心素養的發展。
本堂課最終按照課程標準展開活動型學科課程設計評價。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在本框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在“協商民主有什么優勢”的議題統領下,通過梳理、調整教材內容和結構來落實“政治認同”素養,即學生對根本道路、制度和領導力量的認同;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來凸顯“科學精神”素養;通過設置社會實踐活動來培育“公眾參與”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環節,我們設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政黨制度”學生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評價表,根據學生基礎理論是否清晰、合作探究是否有效、實踐方案是否完善三個項目,按照A、B、C三個等級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我們之所以沒有采用百分制而是采用等級制的評價量表,是因為評價宜粗不宜細;之所以注重基礎知識同時更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是因為評價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表現。
結束語
綜上所述,“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四個關鍵因素,即學科課程的議題、學科內容、活動設計、測試評價,這四個部分缺一不可。教師需要從這四點入手,完善課程教學設計,將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優勢發揮到最大,讓學生通過學習有效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學科核心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陳寶玲.高中政治探究活動課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2):76.
[2]王國芳.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轉型(上)[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9.4.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