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鑫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重要使命。歷史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以及價值觀養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當前很多初中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之中,卻過度注重對學生客觀歷史事件的記憶要求,而忽視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本文從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研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 核心素養? 策略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不僅能夠給我們解釋一切已經過去的事件,同時也能夠對一個人乃至于一個民族的未來,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尚未定型的階段,積極加強歷史方面的教育,有助于他們對歷史的發展軌跡產生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歷史觀。但要想實現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還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本文針對當前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足情況,從歷史核心素養的本質出發,探究在教學實踐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的滲透方式。
一、歷史核心素養的本質
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來的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就歷史學科而言,核心素養包含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養成、學生對時空觀念的把握能力、學生對史料實證的辯證認知能力、以及借助于歷史形成家國情懷的養成。
通過上述歷史核心素養的本質構成來看就不難發現,歷史核心素養從學生的能力到思想情感上都有所設計。因此,借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能夠實現在教學效率上的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積極的歷史觀以及人生觀。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策略
盡管當前廣大歷史中學教師已經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有了充足的認知,但很多教師由于受應試教育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往往單純地注重學生對各種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本文將針對于歷史教育的客觀情況,認為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策略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當前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由于教學方式不得其法,從而造成了學生歷史知識碎片化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由于對整體的歷史結構缺乏宏觀的把握,所以常常出現關公戰秦瓊的情況。因此,積極加強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構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要想構建這一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需要教師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著手。首先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教師要著意培養學生在歷史的時間尺度的宏觀視野。比如,在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之中,教師可以把中國歷史的發展主脈絡先給學生講述清楚,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歷史坐標。然后在降到某一個歷史階段的過程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對該歷史階段的前后關聯探究。其次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教師要著意培養學生在歷史的空間尺度的宏觀視野。比如,教師可以以時間為主軸,引導學生對東西方歷史形態的對比,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人類的文明演進過程有更為多元化的理解角度。
通過這種時空大框架的建立,可以讓學生的歷史學習更有體系化,不僅能夠提升歷史知識的吸收效率,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逐漸培養起更為健全的世界觀。
第二,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歷史辯證分析能力。歷史上所發生的一切雖然看似偶然,但是實則蘊含著一定的邏輯鏈條在其中。初中階段的歷史教育不光是讓學生對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知道一個大概,更是希望學生能夠對歷史養成一種辯證分析的能力。比如,教師在降到西方的工業革命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爆發在中國”?然后和學生一起尋找各種歷史素材資料,來實現對這一問題的論證。當然,在教學過程之中,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培養敢于質疑的精神。比如,世界各國國家對于遙遠的歷史事件都記載模糊,教師可以針對于一些當前學術界也持有爭議態度的歷史史實和學生討論其真偽性。這并非是意在培養學生的疑古精神,而是以此為契機鍛煉學生的歷史辯證分析能力。
借助于這種歷史辯證分析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能夠快速地養成歷史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逐漸培養起自身辯證分析各種問題的能力,這無疑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觀。歷史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并非是時間的一筆流水賬,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源,是每一個人得以實現自我認同的關鍵性渠道。因此廣大歷史教師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過程之中,不僅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比如,在講述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時候,教師要用中國古代歷史的燦爛輝煌,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要用近代史的屈辱,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