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緊扣新媒體時代背景研究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情況,從開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出發,總結大學生文化認同構成與文化自覺的培養規律,凝練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原則,進而在創新文化教育渠道、創新教育環境以及加強大學生文化意識等相關基礎上,解析新媒體背景下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創新
基金項目:贛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項目編號:19409)。
新媒體時代中,各種新生傳媒形式和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讓大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等方面都更加便捷,也滿足了年輕一代學生追求新奇的精神需求。但是在這種情況不可避免時,生活在瞬息萬變信息時代中的大學生,其價值觀與人生觀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與變化,逐漸出現個性化與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相關方面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使其能夠對自己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從而形成價值觀和政治觀,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化自信教育做分析有一定現實意義。
1 新媒體時代文化自信教育的意義
文化自信,其是國家和民族對自己文化價值認同,是對文化的深入肯定。大學生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在多種文化碰撞結合之中,大學生依舊可以客觀地對待外來文化,堅持認同自己的文化,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接觸一些外來的文化和思想,其中有些不良的思想與文化會影響到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新媒體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很有必要,其意義具體體現在下面幾點:
其一為弘揚民族精神,我國民族精神在傳統文化中形成。中華民族在文明發展中形成中華優秀文化,其中積累了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標志。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精神內涵,使其成為發揚民族精神關鍵載體。其二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文化自信與精神文明的建設逐漸聯系緊密,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構建中關鍵內容,精神文明建設是文化自信一種體現方式,促使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文化自信關鍵措施。在提高人精神文明的時候,文化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培養學生大學生文化自信,可以使其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提供支撐;其三是提升大學生道德自覺,文化始終都是關注人的問題,主要是在于人的品德和素養。中華文化遵從倫理道德,將儒家文化為核心與代表的中華文化提出最為基本的道德理念與主張,倡導提高道德境界的方式,一同建設一個完整的道德文化體系,讓中國文化有著極為深厚的道德色彩。通常情況下,文化發展可以促使道德的建設,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出文化對學生的道德提升有很大的幫助。經過對文化自信的培養和教育,讓學生可以在生活學習中,不會受到一些不好因素的影響,從而讓學生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同時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
2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實施原則
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有著一定機遇,新媒體對傳統的傳播思維和方式做創新,讓傳播更加全面和整體性,經過線上線下的聯動,受到大學生群體的喜愛,這也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方式進行創新。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挑戰,新媒體時大學生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眾多網絡信息中,還是會存在一些質量不高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教育工作都有不好的影響。例如多元文化和一些歷史虛無文化等,對學生形成消極影響。所以,在新媒體時代下對大學生做文化教育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2.1 構建文化認同
從對象性的角度上看,文化認同相對性的理念,具體是對存在差異同時性的文化之間進行選擇的過程。對文化認同,是立足于在兩種或是多種文化比較基礎上對其中文化認同。大學生在情感上對一個文化認同,能夠促使文化自信構成。否則,其會對這種文化有距離感,甚至不太認可。因此,新媒體環境中對大學生做文化自信教育,首先要遵循的是使其認同傳統文化。使用新媒體對大學生培養文化自信,要依據學生思想個性和年輕特點來規劃,用更生動方式讓學生喜愛中國文化。
2.2 培養文化自覺
從本質而言,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之間有緊密的關系。這兩者關系和諧,并且相互成就。只有對自己與文化有了解以后,才能夠構成正確世界觀,樹立自信心,并且能夠朝著自己目標進步。文化自覺不是簡單過程,要在對多種文化理解和認知基礎上,根據自身對文化接受程度,把多種文化相互融合以后,形成一個極易接受的多樣文化,遵循多元文化相互補充和共同發展認知原則。新媒體背景下對培養文化自信,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源頭與發展過程,發現文化優勢,還有怎樣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方式。不能夠做狹隘的排外主義者,但也不能夠做外來文化盲目的追求者。尤其是在面對多樣化信息時,必須要讓自己頭腦保持始終清醒。還有則是要堅守方向引導,任何國家所具備的文化軟實力,從本質上看,就是核心價值觀展現出的凝聚力。使用新媒體對學生做文化自信培養,要做好科學價值觀引導。
3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創新措施
文化自信教育是一個長期性過程,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充分使用新媒體工具,對教育方式和措施進行創新。經過建設自覺內化與自覺外化兩種機制,讓兩者之間相互產生作用,進而有效實施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中,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創新方式如下:
3.1 擴大教育渠道
新時期環境之下,做好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首先是要對教育的渠道進行創新,要擴大教育培養渠道,其實際工作如下:其一是發揮高校思政課程引導作用。學校方面要擴大思政教育渠道,發揮思政理論課教學渠道作用。高校思政理論教育學生學習使用馬克思、毛澤東以及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且把這些理論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還有則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同時也是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實力主要途徑。堅持把文化自信培養目標和思政理論教學過程相結合,要在學生經常使用的新媒體平臺上掌握與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最為關心的問題。把這些問題和思政課教學結合在一起,并且當做價值引導與回答,為文化自信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二是對高校人文素質選修課程體系的完善。人文素養選修課是大學生在學習中要學習課程,其是創新學生知識體系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關鍵課程,這些課程的建設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目前高校人文素質選修處在邊緣化狀態之中,為了更好實現學生文化自信心培養,高校需要合理設置比如國學文化選讀、中國現代文化鑒賞以及中華藝術鑒賞,例如書法藝術欣賞、民間藝術賞析以及戲曲鑒賞等相關課程。還有則是讓學生參觀博物館、文物遺址等戶外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我國傳統文化,感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加強學生認同感與自豪感,從而提高大學生民族自尊心與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3.2 優化文化自信教育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無形之中的,并且影響程度很大。環境是人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必定是受教育的。優質文化環境可以為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與培養提供外部條件與支撐,大學生處于良好文化環境中時,必定會受到優質環境和氛圍的感染和影響,從而讓大學生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所以,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自信教育需要對教育環境進行優化和創新。首先需要做的是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需要有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這同時也是學生使用自由培養興趣愛好的關鍵途徑。在實際工作中,經過跨系跨專業的讀書分享活動,讓學生可以加強對國情、民情以及校情等方面的認知,豐富認知層次,轉變認知角度,讓學生認知可以得到全面提高,以此來利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校方要定期開展多樣化和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愛好,以此來培養學生高度文化自信。同時還可以使用新媒體技術的快捷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點,實施多樣化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
然后是進行校園網絡的建設,高校方面要順應時代發展腳步,創設出有優質網絡文化資源的網絡化平臺,以此吸引年輕一代的大學生,經過網絡來實施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學校網站功能建設,可以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知識活動策劃宣傳力度,讓大學生可以在日常網絡活動之中受到無形感染與影響。高??梢越涍^新媒體客戶端擴大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范圍,網絡社交群等都可以成為校園文化自信教育新興載體。經過使用社交網絡信息傳播互動性與便捷性特點,讓大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做好交流與學習。
3.3 加強大學生文化主體意識
自覺文化主體意識,是對傳統認同與尊重,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定自信。主體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概念,多元文化之下,文化主體意識就是對本民族文化認知與對他者文化,還有本民族文化關系意識立場。在新媒體背景之下,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最為重要是做好大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認知。首先是提升大學生新媒體素養,在大學階段中,是學生進入社會工作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大學生整體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當前我國開放的媒介環境中包含了很多消極因素,比如享樂主義和過于個性化主義等消極因素,會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偏離現象。在目前新時期時代背景之下,大量的碎片化媒體信息很多,要想有效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就需要提升新媒體素養,讓大學生可以自主辨別活動有價值的信息。高??梢栽O置媒介素養相關的課程,加強學生對大眾傳播和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關系的認知與理解,提升學生有效運用大眾傳播的能力。其中還要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文化是對人思想與行為的研究,并只有人才能夠創造出文化。媒介素養是高層次心態文化,其會對人形成很大的心理暗示,媒介素養低的網絡環境容易讓大學生形成傾向性行為選擇。因此,大學生經過自我教育和實踐等相關方式,發揮主觀能動性不但是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關鍵方式,也會提高整個社會的媒介素養。然后是培養學生文化創新能力,大學生是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關鍵主體,其需要充分認知與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上,使用新媒體信息傳播優勢,在多元文化比較中提升文化反思能力,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特色社會主義是文化自信動力,也是加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基礎所在。大學生只有在具備文化傳承意識與責任感的基礎上,才可以面對多元文化沖擊,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辨別能力和文化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自信培養目標。
4 結束語
在新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教育,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很大的意義。在教育中要遵循構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原則,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需要對教育環境進行創新,對教育渠道進行創新,并且要加強大學生為文化自主意識,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自信教育的目標,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偉.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214(24):43-45.
[2]鄭繼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問題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76-78.
[3]賴遠妮,廖亮.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大學教育,2015(11):41-43.
[4]朱春花.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素養培育路徑探索[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04):53-55.
作者簡介
劉婷(1986-),女,江西贛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