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艷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要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從而在轉變其傳統學習方式的過程中,幫助其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加深理解,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基于此,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采取探究式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以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內容為例,就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平行四邊形;教學對策
探究式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備受廣大教師的青睞。作為一種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轉變了教師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還使學生在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有效地探索到了數學知識,提升了數學理解能力。基于其優勢,我在組織平行四邊形教學的時候,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性質,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引入新知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環節,也是關鍵環節所在。因為,教師是否能將新知內容自然而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探究式教學的實施亦是如此。學生之所以能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探究,主要受到問題的影響,即在數學導入活動開展中,教師能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提出極具探究性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對所學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進一步地走進數學課堂,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我在組織平行四邊形教學的時候,就發揮問題情境的作用,引導學生在體驗情境中探索新知。具體地,我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在生活中,幾何圖形隨處可見。現在我們大家一起觀察多媒體中展示的圖片,看看你們在這些圖片中發現了哪些熟悉的幾何圖形呢?因為我所展示的圖片中都包含著平行四邊形,學生在觀察、探究的過程中,自然會將此幾何圖形提出來,并建立對其感性的認知。同時學生在經歷將實物抽象為圖形的過程中,對平行四邊形產生了探究興趣,進而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展開對平行四邊形定義、性質等知識的探究。
二、概括證明,探究性質
每一節數學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會涉及重難點知識的教學。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如果教師直接按照教材內容向學生灌輸這些知識,將導致學生在其有限的數學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作用下,加重理解負擔,難以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學。既然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那么,要實現其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扎實掌握,需要教師引導其自主探究,從而使其在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在平行四邊形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就立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一難點,實施探究式教學。具體地,我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等腰三角形的知識,以此為切入點,思考如何研究幾何圖形。在已有知識儲備的驅使下,大部分學生自然會提出定義—性質—判定這樣的思路,同時發現邊與角的關系,為其探究平行四邊形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生自主回憶所學之后,我類比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研究方法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自主地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除了具備對邊平行這一性質之外,還有哪些性質呢?其對邊有何大小關系呢?其對角有什么關系呢?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遷移知識,提出猜想,進而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提出連接對角線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想法。基于此,我進行追問:為什么要連接對角線呢?連接對角線之后使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對邊是相等的呢?以此為學生的證明指出方向。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在知識遷移過程中,經歷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掌握研究數學的方法,如探索、發現、驗證等。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旨在引導學生扎實地掌握所學,并靈活地利用所學解決問題,以此在學以致用中提升數學應用能力。在探究式教學活動開展中,對知識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情況下,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首先會自主地對問題條件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涉及的知識點,以此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所學進行再次理解。在把握了知識要點之后,其可以在問題解決中鞏固所學。而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還可以獲得數學分析能力的發展。我在組織平行四邊形教學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呈現了較為簡單的計算題。如在一個平行四邊形ABCD中,如果角A為120°,那么,角C是多少度呢?如果AB為5cm,那么,CD是多少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周長是多少呢?……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將數學探究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問題情境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以知識探究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形成,從而使其在發揮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扎實掌握所學,并在知識運用中加深理解,提升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文帥.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17(30):32-33.
[2]劉俊杰.外部經驗調用,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以人教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16(14):26-27.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