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榮
摘 要:在新課改革的背景之下,初中物理的教學方式要做出改變,以適應新課改革的要求和當下實際的教學情況。初中物理是一門比較抽象的課程,知識內容非常廣泛、零散,所以學生在理解和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時候都會比較困難,導致很多學生對物理的學習缺乏興趣。因此,初中的物理老師要采取措施,改變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提升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此,對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意義和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
物理知識十分抽象,而初中的學生正處在一個依靠感性思維理解事情的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且沒有發展成熟,所以對學習物理感到困難。因此老師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性。當然,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性不僅僅是指學生對物理知識點學習的效果,同時也關系到學生物理的核心素養,所以說老師必須重視起來,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一、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首先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能力;其次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可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能夠幫助學生適應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1]。
二、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優化物理課堂的提問環節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程,提問都是課堂進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有效的問題設置可能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一個設置不好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中,老師對于物理問題的設計既要滿足學生的需求,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要具有較高的思考性。不僅如此,老師還要鼓勵學生對于物理問題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所以,老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兩點。首先,老師在為學生設置物理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設置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困難,同時還要具有層次性,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老師要注意到提問只是一種考查學生題解能力的手段,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所以老師設置問題的答案一定要具有開放性,比如用“大家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這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輔助
利用多媒體輔助是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性的一個手段。多媒體是集聲音、畫面于一體的設備,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并且很多的物理知識都是十分抽象的,單純地靠老師用嘴講述和在黑板上畫圖學生是非常難理解的,而多媒體的應用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對于很難講述的抽象物理知識老師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內容的視頻演示展示在多媒體上供學生觀看,通過這種方式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地呈現出來,方便學生理解,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物理電學知識的時候,電流的方向、電流的大小和電路圖這些都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存在但是看不見,這個時候多媒體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無形的電流轉換為有形的,做成動畫的形式供學生觀看,這樣電流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了。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不需要老師的督促,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提升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不僅如此,老師還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之中自主地解決物理問題,鍛煉學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3]。
例如,物理力學問題“掛在豎直墻壁上的石英鐘,它的秒針在走動時會受到轉軸處的摩擦阻力和重力的作用。當石英鐘內電池的電能將耗盡而停止走動時,其秒針往往停在表盤上的:( )A.3的位置;B.6的位置;C.9的位置;D.12的位置”對于這一個問題的解答,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解析:秒針在轉動的過程中可以看作只受到三個力的作用:電池的電能轉化的動力、轉軸的摩擦阻力和重力。當電池的電量馬上要耗盡時,電能轉化的動力開始逐漸減小,首先數值減小到與重力和摩擦阻力的和相等。當秒針在9的位置時,秒針受到動力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受到的重力與摩擦阻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此時重力與摩擦阻力的和等于動力的大小,秒針受平衡力,會在原地靜止。所以答案:C。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康.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速讀(上旬),2018(12):108.
[2]張超群.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求知導刊,2016(20):103.
[3]王旭.淺談初中物理課堂提問有效性及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5):26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