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博偉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目標在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目標的逐漸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變得愈來愈重要。針對農村地區學校初中學段,簡要闡述信息技術教學現存問題及價值,著重對“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特點、價值及策略進行詳細論述,并對目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建議及思考,為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信息技術;策略分析研究
一、農村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存問題及價值
1.當前農村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信息技術教學在實用目標上,難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那就需要通過課程的優化設計和手段的多樣化提升,在內容、形式、情境的帶動下,讓學生充分感受信息技術的趣味,并逐步完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有效建構。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其能夠打破時空與距離的束縛,具有互動性與情境創設真實性的優勢,成為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雖然在新課程改革下,農村地區教學主體——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的培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是無論學校的教學資源配置,還是教師及學生的課程開展積極性發揮都無法滿足高效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需求。而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推進中,課標內信息技術內容與素材的片面化、分散化,講解與賞析的機械化,課堂組織模式的沉悶與乏味,課程設計與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信息技術學習規律的不相符性,師生互動力、能動力和合作力的弱化等,都使得信息技術教學難以在學生學習和鑒賞信息技術的興趣、創造力激發以及信息技術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塑造上發揮其必要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形成了信息技術教學和學科發展的非良性循環機制,阻礙了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效能的全面提升。
2.農村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價值
自主學習是強調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探索、實踐、分析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其倡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進一步訓練和強化學生分析、解決和創造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模式開展的有效載體,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逐步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
與時俱進是時代所求和社會發展所需,教學方式的轉變也要求廣大教師轉變角色。課堂不再是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師講、學生聽”模式,而是使其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師生對話的主渠道。教師要成為課堂的引領者而不是領導者,要學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研究相關問題,要注重學生的想法與建議,及時指正其觀點?,F在互聯網校園的建設正是農村地區學校的新機遇,農村地區的教師要在認清現有資源、水平等差距的基礎上,努力拼搏、奮力追趕,要有利用好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水平的意識,懂得利用信息化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考及創新能力。我認為農村地區開展好信息技術教學有以下幾點價值。
(1)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使得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與記憶的過程,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而興趣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產生興趣,才能夠積極主動。信息技術則會成為教師使課堂豐富有趣的有力抓手,設計一個游戲、制作一個視頻、引入一個情境等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師生間進行有效互動,這樣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進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2)明確學習目標,構建自主式學習
信息化教學的方式能夠讓教師把枯燥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讓教學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能自主地投入教學過程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自我探索、分析、交流,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不斷養成自主式學習,使學生自己掌握“鑰匙”,自己開啟知識的寶庫。
(3)加強自主探索,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重點在于學生的自我探索過程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過程中就需要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分享觀點,提出質疑,共同完成任務,這樣的方式能夠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培養其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從而提高團隊合作精神,營造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
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特點、價值及策略
1.“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特點及價值
“互聯網+”是創新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創新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變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盎ヂ摼W+”背景下農村地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簡單理解為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的信息技術教育,其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目的,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學內容更加新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協作等方面的能力。具體而言,“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施特點及價值有以下兩個方面。
(1)“互聯網+”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將集信息化硬件設備、軟件平臺、信息技術課件教材優化設計、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多樣化發展為一體,極盡融合互聯網、動畫、信息技術、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和手段,不僅能夠極大開闊學生的信息技術視野,生動化信息技術學習的情境創設,還能打破機械化課堂的限制,帶來互聯網基態下學生隨時隨地的信息技術學習與實時互動,進而極大豐富了信息技術學習的內涵與魅力,提升了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2)“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育模式,能夠通過微專題的課程錄制、藝術資訊實時分享等方式讓學生輕松快樂、簡單明了、高效率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和提升信息技術素養[1],并有效解決了教師素材搜集整合困難、教學形式創新困難、學生管理困難和藝術資訊不精準等信息技術教育的難題。
2.“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1)合理運用“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相對其他學科而言,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教”與“學”的度,要注意合理分配講解時間,注重師生互動,及時反饋問題。對于一些重難點知識來說,教師的“教”是極為重要的。比如在網頁設計學習中背景的設置,教師的教學演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教師的演示過程步驟操作一定要規范,語言一定要簡潔易懂。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操作、教師強調的操作要領,加強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當然,學生的“學”與“會”是檢驗實現教學目標的直接手段。所以,教師在演示完成后,需要布置任務,讓學生自主進行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巡視學生的操作方法,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巡視中,發現僅是個別學生出現問題,則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若是多數學生出現同一問題,則需要分析問題根源,再一次集中講解,從源頭上杜絕學生產生慣性錯誤操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2)培養主動意識,激發學習潛能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教學相長。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貫徹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的的理念,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運用好信息化技術激活課堂活力,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師生間的互動、學生間的交流協作,團結協作能夠更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比如,講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時,以“信息技術的五次技術革命”為題分小組進行信息搜集、整理,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講解。小組比拼激起了學生的熱情,都積極參與到相關革命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中去,并通過PPT、手抄報、展板等形式進行匯報。資料的整理及其他小組講解的過程,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五次技術革命的相關知識點。
“互聯網+”的大環境,讓信息技術課程逐漸得到重視、走向成熟,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自主式學習教學目標,最終通過不斷地強化作用、自主式習慣養成,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并伴隨學生一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對目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思考及建議
“互聯網+”環境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打破學習時空與資源的限制,進而帶來內容、形式和手段的多維度創新與提升。為了達到“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學的現代化發展,就需要強化互聯網學習資源的投入和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學人才的培育,以為高水平的信息技術教學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在今后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總結,自加壓力,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自我提升。
1.拓展信息技術素材,創設信息技術情境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教具及軟件平臺,基于信息技術素材的背景與情感內涵,開闊信息技術文本素材的發展視野,將信息技術賞析與能力提升放置于一個整體的信息技術發展脈絡之中,并結合生動和富有形象感的語言和肢體表達,引導學生逐步步入一個真實的信息技術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與能動感受,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信息技術作品的賞析與情感理解與認同之中,進而帶來教學吸引力和實施效果的有效提升。
2.打破互動和資源束縛,多樣化課堂組織形式
基于互聯網平臺以及手機等移動數字平臺,全面打破課堂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的有效連接,主動去搜集、觀看、視聽教學目標中的信息技術資源與信息,并利用專業化信息技術教育軟件,進行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能的趣味化訓練。教師效率引導,學生能動探索、生動體驗,小組互助探究、多維交流,共同創作信息技術作品;還可以通過微課的某一信息技術專題設計、問題啟發式的思路引導、角色扮演的信息技術情境創設、課外的信息技術實時互動交流等學習模式,帶來學習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全面提升。
3.發展個性教育,實現學習成果的多維評價
互聯網的發展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素材與專業化的教學軟件,結合學生的學情實際和興趣愛好,組織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形式進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靈活地開展學習(可以設置三個不同的學習板塊,同一年級的學生結合實際選擇進入適合的窗口開展課堂或是隨時隨地的學習);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朋友圈等社交形式的拓展,實現學習成果和作品的多元分享與深化,帶來學生信息技術興趣與素養的全面強化。
參考文獻:
[1]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2]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3]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理,2016(1):13-1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