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林祖近 宋偉

【摘要】目的:對比與分析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方法:特選取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行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檢查,對兩組患者動脈狹窄發生率及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觀察與比較。結果:在動脈狹窄發生率上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58.21%與76.27%,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動脈狹窄程度發生率上,觀察組Ⅰ級動脈狹窄發生率最高,對照組中動脈狹窄Ⅱ級狹窄發生率最高,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通過對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的對比與分析發現,在動脈狹窄發生率上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無明顯差異,而在動脈狹窄程度方面有癥狀心肌缺血患者明顯高于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在冠心病患者中對CTA檢查加以實施,有助于對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
【關鍵詞】冠狀動脈CTA;檢查;有無癥狀心肌缺血;對比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062-01
為了對比與分析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126例冠心病患者為依據,其中無癥狀心肌缺血與有癥狀心肌缺血分別為67例和59例,通過對這67例和59例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明確CTA檢查在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方面的評估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26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在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上共67例,在有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上共59例,將其分別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齡65.9±7.6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齡66.1±7.2歲。從一般資料來看,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在檢查儀器上,對飛利浦64排螺旋CT掃描機加以應用,對于造影劑的選擇,為碘海醇,用量在60-70ml。檢查過程中,電流設置為100mA、電壓設置為140kV、轉速設置為500ms/r,在層厚與層間隔設置上分別為0.9mm與0.45mm,在寬度上設置為64層×0.625mm。以雙筒高壓注射器對造影劑與氯化鈉(30ml)溶液進行注入,基于CCA軟件進行冠狀動脈方面的三維重建和分析,對數據進行采集與保存。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動脈狹窄發生率及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觀察與比較。
1.4?統計學處理?在統計學處理軟件上,對SPSS20.00加以采用,計量資料以x±s來表示,通過x2進行檢驗,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準。
2?結果
2.1?兩組在動脈狹窄發生率方面的比較?在動脈狹窄的例數上,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39例與45例,兩組在動脈狹窄發生率上分別為58.21%與76.27%,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在動脈狹窄程度方面的比較?在動脈狹窄程度發生率上,觀察組Ⅰ級動脈狹窄發生率最高,為52.62%;對照組中動脈狹窄Ⅱ級狹窄發生率最高,為37.78%,兩組差異顯著(x2=5.06,P<0.05)。詳見下表1。
3?討論
心肌缺血在臨床中主要被分為兩類:一類為無癥狀心肌缺血,一類為有癥狀心肌缺血。
臨床中尤其無癥狀心肌缺血多見,但該類心肌缺血由于癥狀不明顯,在常規檢查過程中容易產生誤診、漏診,給該類患者的及時治療增加了難度。[1]臨床研究發現[2],心肌缺血臨床癥狀及預后同冠狀動脈內的斑塊數量及性質密切相關,而冠狀動脈斑塊斑塊的積累同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有著密切關系,有效診斷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有助于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診出。CTA技術在空間分辨率上較高,可對冠狀動脈主干及分支血管內粥樣硬化情況進行清楚地顯示,在評估動脈狹窄程度具有一定的價值。[3-4]
在本研究中,通過研究發現,有無癥狀心肌缺血并不會給冠狀動脈狹窄的發生帶來顯著影響,但觀察組中以Ⅰ級動脈狹窄多發,對照組中以動脈狹窄Ⅱ級多發,顯示在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程度方面會受到有無癥狀心肌缺血影響。通過對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結果的對比與分析發現,在冠心病患者中對CTA檢查加以實施,有助于對動脈狹窄程度的評估,能夠為患者對癥治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趙紅梅,劉紅冬.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過程中動態心電圖對診斷結果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6,26 (12):55-56.
[2]?楊文兵,查云飛,陽朝暉,等.冠脈CTA評估冠狀動脈斑塊性質及其與炎癥分子、MMPs/TIMPs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21) :2929-2932.
[3]?王生元,高律萍, 陳紅,等. CT冠狀動脈成像用于診斷無癥狀與有癥狀心肌缺血病人冠狀動脈病變的差異[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24) :3159-3163.
[4]?丁輝.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CTA)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2):224-225.